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苏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 > 内容

苏南规划解读一:现代化与区域现代化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06 15:17:51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苏南地区区位优越、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具备成为我国现代化先行地区的优越条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要求苏南率先推进现代化建设,并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一、现代化的一般概念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嬗变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各自角度对现代化概念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有的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有的认为现代化是科技革命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功能的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通常认为: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变迁,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过程。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经济、科技、社会、政治、文化、组织与管理制度等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发展逐步达到现代发展水平。

    (一)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现代化具有基本的衡量尺度和演进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国家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尽管发生的时空条件不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都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不断提升的过程。现代化的历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何“现代”又都是“历史”,昨天的“现代”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现代”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人类社会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发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呈现出从近代到现代、后现代的历史进程。

    三是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系统的深刻变革和全面进步。一个国家或区域实现现代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形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动,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现代化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以往的现代化注重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当今的现代化注重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体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今后的现代化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继续向前发展。

五是现代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特殊性。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历史背景存在差异,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推进路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二)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使英国最先踏上了现代化之路。在其后的近300年时间里,每次科技革命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进而带来社会深刻变革,掀起世界现代化新浪潮,催生新的世界经济强国。

    第一次浪潮:以机械化为标志,英国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领头羊。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织机和改良蒸汽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拓展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工业革命,使这个孤悬西欧一隅、曾是世界古典文明边缘的英伦小岛,孕育出巨大的能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工业化国家,世界现代文明中心。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第二次浪潮:以电气化为标志,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并保持至今。这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下半叶,从现代化的技术特征看,主要是电力的广泛运用和钢铁、化学等新技术催生的重化工业;从现代化波及的地域看,这次浪潮席卷了北美、欧洲,美国、德国等国利用电气化推进产业发展和国力提升,赶上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现代化的末班车,在这一轮现代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到上世纪初,多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取代了英国单一中心地位。美国十分重视科技发明,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从而成功跃居并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第三次浪潮:以机电一体化为标志,日本在二战严重破坏中恢复起来并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战后随着半导体等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日本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特别注重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强了包括电子、汽车、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也成为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次浪潮:以信息化为标志,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后起之秀。这次浪潮始于上世纪中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纷纷开始推进现代化。这次现代化浪潮的动力主要是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国际分工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在前三次浪潮中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仍然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发源地;二是涌现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曾经的亚洲“四小龙”,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则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兴市场国家——“金砖五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中国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深空深海探测、光伏太阳能、风电、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物联网等一些高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

    纵观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的历史。从18世纪的机械化、19世纪的电气化,到20世纪50年代的机电一体化和90年代的信息化,一次又一次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有力地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重大变革与创新,催生出一批新的世界经济强国。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面前各国的发展战略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命运也截然不同,目前世界公认的现代化国家只有30个左右。环顾全球,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少,最终获得成功的国家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主动顺应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滞后。世界现代化历史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与“加速器”,只有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抢占有利地位,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新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一脉贯通的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的城乡现代化、公平和谐为基础的社会现代化和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生态文明、高效民主为目标的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建设之路,在现代化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高度统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建国以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经验。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党最早提出的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远景部署。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1987年4月,小平同志对“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作出了正式全面的阐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是激励全国人民为一个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二代领导集体为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具体充实和丰富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分析我国人民生活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新的展望和部署。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一个惠及”、“六个更加”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焕发了我国国民经济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基础上,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比200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以来一系列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全面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小康”是一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底蕴的词语,全面小康是注重经济发展成就、注重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现代化奠定较强物质基础的发展阶段。实现现代化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巩固和超越,并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在发展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和发展质量、增长动力上的质的提升,发展水平更高,发展全面性更强,发展协调性更优,发展成果分配更公平。

    三、区域现代化的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客观上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区域推进”,即现代化最先从自然、经济基础和人文等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起步,实现区域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现代化的区域直至全国现代化。区域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率先出现的现代性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现象。区域现代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区域现代化只能是基本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在经济实力、科教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而且要在民主政治、文化影响、社会建设等方面也处于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之列,而公共服务全民均等化、政治制度建设等领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区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无法涉及。同时全面现代化对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均衡性的要求远高于基本现代化,而这只有全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才能实现。

    二是区域现代化全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区域率先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总是在一定区域取得进展和突破,继而影响或带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就我国而言,部分地区率先现代化可以将现代化的势头从核心区逐步向周边辐射和传导,逐步扩大基本现代化的区域,这种带动作用可以大大加快全国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其目标内涵还是道路都需要探索,部分地区率先现代化可以为全国现代化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少走弯路。

    三是区域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的指导与支持。区域现代化作为全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依存于全国现代化进程,依赖于全国现代化的总体部署,离不开国家对区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中央指导区域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产业政策,对区域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

上一篇:苏南规划解读二: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下一篇:徐州市《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意见》解读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