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苏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常州市钟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04 00:28:16

  序 言

  《钟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部署,是我区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建设的行动纲领。

  按照中共常州市钟楼区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常州市钟楼区委关于制定常州市钟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研究编制了《常州市钟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在《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十二五”发展的前期课题调研,消化吸收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十个专项规划以及开发区和各街道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与省、市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本《纲要(草案)》主要阐述了“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与主要举措、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本《纲要(草案)》经常州市钟楼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并正式公布实施,是未来五年政府引导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建设、促进民生和谐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目 录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现实基础 1

  二、发展环境 3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6

  一、总体要求 6

  二、发展目标 7

  第三章 重点任务与主要举措 9

  一、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实力钟楼 9

  二、全力提升城市环境,加快建设优美钟楼 15

  三、全力改善社会民生,加快建设幸福钟楼 18

  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23

  一、健全科学考核机制 23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23

  三、建立高效服务机制 24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合力建设新钟楼,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全力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预计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5亿元,人均折合1.1万美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规模工业销售收入6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5、4、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760亿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9亿美元。我区在苏南九城区综合排名进入前四位,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排名进入前30强。

  2、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0.5:52.5:47预计演进为2010年的0.04:49.01:50.95。中心商贸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南大街创成“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莱蒙商业街区全面建设,正方京城、新城万博、凯悦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西林地区市场物流集聚区建设加快。新阳光食品城、美吉特家居广场一期、中天凤凰电器城一期、亚泰药业一期等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此外,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亮点频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到60%、75%;R&D占GDP比重约为2.3%。输变电、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农机先后列入全省首批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先进医疗设备等新兴产业初见端倪。

  3、城区面貌展现了新形象。配合实施了龙江路高架、中吴大道、快速公交一号线、二号线等一批骨干交通工程,“八纵九横”的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全面推进老住宅小区、菜市场、背街小巷、农村“小康家园建设”等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成22条河道的“清水工程”,关闭化工企业73家,建成青枫公园、荷园、五星公园等5个公园,全区拥有大型公园达到10处,新增绿化250公顷,绿地总量突破1000公顷;确立打造“江苏省最清洁城区”目标,城市长效管理综合考评成绩全市领先,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74吨标准煤/万元,五年累计下降23.98%,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6.6%和19.4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5分;城市改造和功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开展了95个地块开发项目,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350万平方米,拆迁278万平方米,安置185万平方米。

  4、民生和谐创出了新特色。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社会低保投入累计1.16亿元,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8所,组建觅渡教育集团,早教模式全国推广;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打造“十五分钟医疗圈”;成功举办两届“钟楼文化艺术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育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等称号,创成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六连冠,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0%以上。街道管理体制、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财政管理体制、政府机构设置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双拥、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机关事务、人口计生、物价、老龄、侨务、人防、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残联、地方志、对口援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在复杂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下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我区在率先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军的奋进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立足钟楼现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准确把握机遇,顺应发展潮流,加快创新步伐,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

  1、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全球经济仍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引进国际资本和海外高端人才。新能源和低碳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重组,必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

  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产业转型不断加速,科技创新日益加快,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为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凸现,劳动力成本还在不断上升,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成为我区更加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国家已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将带来地区范围内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竞争要素从原来的土地、劳动力成本逐步向人才、金融、服务等高端综合成本转变,产业争夺更趋激烈,为“十二五”时期钟楼的错位发展、差别竞争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常州机场改扩建以及泰州大桥等跨区域交通项目的实施,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常州市内南北两翼快速发展,东大门建设力度空前加大,这些因素都对“十二五”期间我区做强产业实力、做优城市功能将产生重要影响。

  2、钟楼发展阶段分析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进期、突破期,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立足钟楼现有产业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产业新革命中争取主动,在国内产业战略转型中抢得先机,在与周边地区产业竞争中壮大实力。二是融入全球经济的加速期。进一步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引资门槛,提升开放水平,重点推进与相关产业、金融、科技及国际中介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大力引进国际高端产业和人才,并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区内产业和资本向国际市场拓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三是城市功能完善的提升期。把握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实施、城市化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契机,主动将城建投入的重点从拉开城市框架逐步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市容环境整治、路网优化加密以及旅游文化设施等方面建设,通过建设一批公共设施、地标建筑和城市综合体,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使我区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四是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期。认真应对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诉求增加、矛盾冲突加剧等各类矛盾,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妥善解决社会建设领域的诸多问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合力建设新钟楼、率先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城市功能优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把钟楼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生态文明宜居、社会和谐平安的现代化新城区,在更高平台上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

  1、高端产业集聚区。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投资、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信息、科技、创意、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钟楼成为常州重要的高端服务和制造产业集聚区。

  2、生态文明宜居区。进一步加大古运河、南运河等滨水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加快青枫公园、荷园、西林公园等周边地区的开发进度,加强生态环境、市容市貌等的管理深度,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把钟楼建设成为生态环境宜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宜居区。

  3、社会和谐平安区。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大对基础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力度和投入强度,扎实有效地探索实践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应对老龄化社会、流动人口管理、信访热点难点排解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加快打造建设“幸福钟楼”的和谐环境。

  二、发展目标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至“十二五”期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1000亿元;实际到账外资五年累计突破 12.5亿美元;我区在苏南九城区的综合排位由2010年的第4名提升至前2名;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的综合排位由2010年的30名左右提升至前20名。

  2、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初步建成以现代商贸商务、专业市场、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感知技术、新能源、先进医疗设备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80%以上,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5%,R&D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3、城市功能显著增强。至“十二五”期末,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在延伸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开拓城市新功能,逐步形成以特色商业、现代商务、创新创意、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五廊四区”。五廊,即五条城市走廊,分别为通江南路城市走廊、古运河—关河滨水走廊、劳动西路城市走廊、中吴大道城市走廊、勤业路—星港路城市走廊;四区,即四个综合功能区,分别为中央商务区、青枫国际新城、新闸综合功能区、西林综合功能区。重点开发青枫公园周边、中吴大道两侧、龙江路两侧、荷园周边等一批沿路、沿景、沿水地带城市产业地块,规划建设大观楼、二电仪超高层、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一批功能性配套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加快建设劳动西路、玉龙路等一批主次干道;优化生态环境,五年累计新增绿地200公顷、绿地总量超过12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削减等指标完成市下达目标。

  4、民生幸福显著提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协调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确立“普惠”理念,完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面向“新市民”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使钟楼成为苏南各城区中富裕度、幸福感、安全感较高的和谐平安之区。

  第三章 重点任务与主要举措

  围绕“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要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坚持功能优化,以强化钟楼在常州市的中心主城区功能为导向,加强区内外协同共进,大力提升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带动力;坚持集约集聚,促进各类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持续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城市格局;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实力钟楼

  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通过现有商业设施改造和重点商业地块开发,加快市场物流、金融投资、商务办公、时尚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低端劳务服务业向高端知识服务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生活服务业为主向生活生产服务业并重转型,提高研发、咨询、设计、物流等行业的服务外包能力,加快制造业主辅分离。二是加快提升内涵。提升业态水平,做好金鹰、百盛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引进入驻工作,加强服务业产业链延伸和功能完善;提升集聚水平,加快中央商务区、城西市场物流区、钟楼科技创业园、津通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等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服务水平,高度重视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形成一支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快扩展步伐。推进宝龙城市广场、凯悦中心、万博国际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鼓励服务机构开展连锁经营,扩大网点布局,提升品牌效应;大力引进、推广和创新成功商业模式,促进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导服务企业形成各有特色的经营方式,并积极向外拓展,增强辐射能力。

  加速提升先进制造业。注重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加速产业结构、发展路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逐步构建以高端制造、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升级主导产业。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实施新一轮振兴计划,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高端、成套、整机为方向,重点发展智能化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中型农业机械、动力机械、冶金机械等;新材料以功能性、系列化、环保型为方向,重点发展新型绝缘材料、绿色环保装饰材料和包装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以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网络通信设备及器材、监控传感产品等。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搭建产业平台,大力培育新能源、先进医疗设备、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其快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引导产品集群。加强产业链提升和配套,重点打造新型农业机械、输变电设备、冶金机械设备、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和机电仪器一体化等六大产品群,把点状企业拉成链状产业、把产业链打造成产业“板块”,促成产品集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

  2、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产业承载力

  坚持全区“一盘棋”的总体发展布局,以产品集群发展、产业集聚提升、资源集约利用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后增加的用地资源,相应调整区域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实现城市功能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融合,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中央商务区、钟楼经济开发区、新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永红—西林新兴产业园区、城西市场物流园区以及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区建设。

  ——中央商务区。以延陵西路、劳动西路、南北大街、怀德路“两纵两横”为轴线,至2015年,建成正方京城、新城万博国际广场、凯悦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快新世纪扩建、延陵西路北侧、二电仪、半导体厂等地块商务功能开发,形成150万平方米的中央商务设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着力引进中高端消费服务品牌和大牌企业,拓展商务商贸服务功能,打造高端消费服务、高雅休闲娱乐、高档商务办公集聚区,进一步提升中央商务区的首位度和辐射力。

  ——钟楼经济开发区。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适时抓住国家鼓励开发区扩区的机遇,争取把钟楼经济开发区拓展至新闸全域和西林部分区域;进一步推进园区空间资源整合,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强与各大央企的合作,全力促进新型护面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系列绝缘、环保包装材料等项目实施,形成200亿元规模的新材料产品生产基地。同时,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钟楼科技创业园,使之成为以软件和服务外包、动漫创作、创新创意、科技服务、企业研发等各项产业功能为主,融创业、生活、休闲于一体,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园区,实现“51111”(至2015年,园区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引进在孵企业1000家以上,进园研发人员1万名,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的目标。

  ——新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加快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水平,着力形成规模均突破200亿元的输变电、现代农业机械、轴类产品加工三大生产基地:以东芝、西电、英中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实施西电扩能项目、东芝与国网公司合作项目,在龙江路高架以西、德胜河以东、老运河以北、沪宁铁路以南,建成输变电产品生产基地;以东风农机、常柴为龙头,依托东风农机扩能,结合常柴生产厂区异地建设等项目,在新冶路以西、德胜河以东、沪宁铁路以北、飞龙西路以南,规划建设现代农业机械生产基地;以宝钢轧辊为龙头,加强与宝钢等央企合作,加快实施辊轴类项目扩能、铸锻中心等项目,建成轴类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在铁路沿线规划建设动力产业园,进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动力的研发制造,争取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永红—西林新兴产业园区。全力加快龙江路以东、南运河以西、中吴大道以南的新兴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引进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整体开发运营,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以研发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部、科技成果交易与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创意产业智慧园区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实验区。同时,积极探索培育先进医疗设备、服务机器人等高端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裂变式发展开辟全新空间。

  ——城西市场物流园区。以西林片区为主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挥运河西港的物流中转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物流业,全面建成美吉特家居广场、中天凤凰电器城、万泰医药市场等专业市场,促进产业延伸,服务生产、生活。

  ——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加快“走出去”步伐,发挥我区产业基础、园区建设与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加大跨区域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的力度,同步做好管理机构组建、产业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着力吸引一批既大又好的项目进入合作园区,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3、深化开放创新,增强产业驱动力

  全面参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有钟楼特色的开放体系、创新体系和人才高地,形成更加完善的开发开放和创新创业格局,促进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的集聚互动。

  加快创新步伐。以企业为主体、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高水平建设钟楼科技创业园,加快钟楼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新闸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的功能提升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联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感知信息科技产业园”等专题“园中园”的规划建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化企业与大校大院大所合作,搭建各类产学研平台,促进与创投、风投等资本的融合,加速技术成果向产业产品的转化。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累计科技投入达16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以上;新增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60只以上;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计划8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全区建设30个以上市级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新建和扩大3—5家科技服务机构;申请专利10000件左右,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30项。

  完善开放格局。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重大项目,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央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着力引进优质大企业到钟楼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以及培训和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培育一批销售超10亿、50亿、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银企对接、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债券发行、小额贷款、企业上市等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力争上市3-5家,成立农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5家以上,其中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家以上。落实各级外贸扶持政策,扩大外贸市场份额;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跨区域投资,积极探索向外发展途径,突破发展空间瓶颈。“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区工商登记注册外资累计超20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累计突破12.5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到账外资年均增长15%;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0%。

  建设人才高地。全面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突出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考评和选拔机制,健全突出贡献奖励和创业资助制度。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启动“316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跟踪服务工作。加快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健全人才市场管理服务网络。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快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步伐。搭建各类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推动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领域集聚。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3.7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1.3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5万人,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50名。

  二、全力提升城市环境,加快建设优美钟楼

  以城市出行便捷化、城市功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城市形象品质化为核心,着力打造美好家园,共同建设优美钟楼。

  1、实施交通畅达工程

  立足钟楼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按照“完善骨架、加密路网、改善结构、提升水平”的要求,合理布局和优化调整公共交通设施。加快建设劳动西路、飞龙西路,积极争取星港路向西延伸和青枫公园段道路下穿,完成玉龙路与城北的贯通,加强与周边机场、港口以及高速公路道口的衔接,并增强向城市西部区域的辐射力,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开发。大力实施梧桐路、白云路等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与改造,打通勤业北路、勤业南路、大仓路、芦墅路、会馆浜路等断头路,增加交通容量,改善交通环境。围绕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BRT沿线等一批重点市政设施,做好重要节点和功能区域的规划控制,配合建设一批轨道交通站点、BRT公交线路、公交站点等通行设施,力争新建一批重要道路交叉口人行地道或人行天桥。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新增老住宅小区停车位800个,社会公共停车位1300个左右。

  2、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按照“功能优化、面貌靓化、环境美化”的思路,全力打造我区高品位的城市环境。

  加强绿地建设。加快新建一批中心公园、节点绿地和河道绿化,推进清潭西路、玉龙路北段、梧桐路等重点城市道路和主要出入口的道路绿化、垂直绿化、围墙透绿工程。大力提高绿化品位,用丰富植被和花卉品种精心装扮主要道路、城市节点,实现“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做到“一路一品、一街一景”。

  开展环境整治。加快清潭西路、大仓路等污水干网建设,提高污水管网接入率,实现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继续加大居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力度,企业污水接管做到“应接全接”,以“排水网格化达标区”为标准实现排水用户全接管。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加大对工业废气、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大力实施区环卫营运服务中心、区垃圾转运站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总量削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65分贝。

  推进节能降耗。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十二五”期末,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15%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

  强化长效管理。以打造“江苏省最清洁城区”为目标,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数字化城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大城管”协作,提高联动管理水平,加强市容、市政、环保、工商、绿化等领域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处置和综合评价。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深入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全面实现“百村整治、十村示范、村村达标”;加快涉农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

  3、实施城市更新工程

  继续加强城市产业地块的招商与开发改造,加快建设以青枫公园为核心的青枫国际新城、以荷园为核心的新闸综合功能区、以西林公园为核心的西林综合功能区,科学布点医院、学校、金融、商业等配套设施,促进区域综合性改造、开发和提升。分步推进五星、永红的“城中村”和老城区零星地块改造,完成老小区整治、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等工程。重点建好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积极探索二电仪地块建设城市超高层地标,打造一批彰显时代气息、城市形象和钟楼特色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大力推进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三、全力改善社会民生,加快建设幸福钟楼

  坚持以人为本,惠民优先,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全区居民共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1、重民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突出就业促富民。以发展产业来稳定就业,大力鼓励创业,通过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切实加强就业培训、全面落实扶助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等途径,促进全面、充分和稳定的就业。建立失地农民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援助机制。以“零就业家庭”和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开展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创业培训,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7.5万人,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超过8000人。

  突出保障促安民。完善企业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扎实推进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积极贯彻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依法惩处拖欠工资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以更高标准完成市下达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逐步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网络,改进社会保险的关系转移机制。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加大对各类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房的扶持力度,依法、规范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加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完善“先保后征”制度,建立失地农民保养金增长机制。探索发展老龄产业,加快建设各类养老机构,重点推进“运河山庄”老年疗养院建设,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继续推进残疾人“三进五有”实事工程,社区残疾人康复室实现社区全覆盖,帮扶残疾人创业就业。大力提倡社会慈善组织开展各种慈善救济活动。到“十二五”期末,城市低保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全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超过1500张,区慈善基金超过5000万元。

  2、惠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新建幼儿园5~6所,小学2~3所,全面完成校舍防震改造工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提高财政对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促进学前教育多元特色发展;积极推进名校资源整合,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优质校建设,提升办学质量,至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达85%,优质小学达90%;加强阵地建设,100%的街道建有省级标准的社区教育中心,新增20个市级标准的社区居民(村民)学校,新增社区教育课程100门,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达70%以上,促进社区教育高位持续发展。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引入大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大力推进青枫国际医院项目建设。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改造、新建北港、西林、新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不断健全公共卫生紧急预警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0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拥有床位390张。

  加快文体事业发展。改建钟楼规划展览馆,加快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市场化进程,造就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精品。打造古运河文化品牌,加强西瀛里明城墙、瞿秋白故居等的保护,开发一批具有风俗传统和区域特点的文化项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申报工作,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强区级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建设,新增一批居民健身点。

  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推进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理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职能定位与权责关系,健全社区联动机制,实现社区管理工作全覆盖;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升“12349”社区便民服务内涵,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体系;改进社区工作者管理方式方法,提高社区工作待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加大社区养老为老、创业就业、慈善救助等方面工作力度,探索基本保障一体化、社会化工作机制;维护社区稳定有序,健全社区“群防群治”体系、防灾减灾预案,完善社区警务、人民调解机制,培育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升社区居民满意度。到“十二五”期末,各街道均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80%的街道、社区(村)达到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的标准。

  3、保民安,推进和谐安民工程

  弘扬文明法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培育居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一步优化社会风气。严格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加强政务公开,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法治宣传与教育,全面提升居民法制观念,建设法治城区。

  巩固社会团结。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推动“双拥”工作,支持和鼓励志愿者队伍建设。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集中整合现有公共资源,探索建立新市民综合服务中心,让钟楼新市民在公共服务、就业帮扶、慈善救助等方面均可享受“同城待遇”。继续加强人口计生工作,落实人口政策,加强流动人口调控管理,积极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同时,加强妇女儿童、人防、地方志、机关事务、对口援建等各项工作。

  建设平安钟楼。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强化信访稳定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拆迁、劳资、环保等问题。协调完善以“110”为龙头的反恐防暴、防震减灾等应急体系,强化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反应机制,完善各类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公共场所消防设施监管,加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监管。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学考核机制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机制,确保完成 “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一是抓好目标落实。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实施新一轮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抓好层层落实。二是严格奖惩激励。积极发挥目标考评的导向作用,抓好目标考评结果运用,严格奖惩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分类指导的用地、财政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三是加强目标监测。加强对目标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加强对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重大项目是“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的具体落实,保证规划有效实施,必须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强项目储备。在加快推进现有储备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挖掘项目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产业重大项目。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扎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打好基础。二是加强项目推进。对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分类推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部门之间的衔接,提高项目推进工作效率。三是加强项目督查。不断完善督查机制,建立健全紧急事项随时报告、重大工作定期交流、共性问题专题会商等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动态跟踪,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暴露和反映的矛盾问题,形成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

  三、建立高效服务机制

  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一是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精简服务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实现“零距离”服务,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坚决查处影响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各类行为,优化服务环境。二是提高执行能力。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把服务贯穿于日常工作及执法、管理的全过程,用足用活各项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折不扣地予以兑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提高监督水平。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舆论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增强监督实效性,扎实推行政务公开,加快完善电子政务,畅通信访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社会全体成员支持、监督和参与钟楼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发展、共促环境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常州市戚墅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