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苏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常州市戚墅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04 00:27:25

  《常州市戚墅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草案)》),是根据中共常州市戚墅堰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常州市戚墅堰区委关于制定戚墅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和重点课题的研究,广泛听取并采纳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与省、市有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本《规划纲要(草案)》是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纲要(草案)》经常州市戚墅堰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公布实施。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上下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重大项目取得突破,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持续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现代化城区建设快速推进,“常州东大门”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是戚区发展经历挑战、经受考验最多的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改革开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8.5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其中工业投入 3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4 倍和2.7 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亿元,是2005年的 2.8倍;实际到账外资五年累计达到2.7亿美元,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五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完成产值209.8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2%,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步显现。轨道交通产业园创成“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省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基地”和“省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并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国际峰会上荣获“2009年度最佳轨道交通产业园”称号。

  至2010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9.3%,超出市平均1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进,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7项。产学研合作继续加强,共组织或参加各类科技合作对接洽谈会15次,达成合作意向98项。戚研所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高速转向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服务业呈现出快速起步和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5年的20.7%提升至2010年末的25.4%,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为“十二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戚墅堰区发展规划》及《东大门道路建设三年计划》编制完成,新城区 “一线三中心”、老城区“一街三区”发展重点更加明确。

  特别是从2008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加快建设东大门的战略机遇,连续三年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全面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年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沪宁城际高铁戚墅堰站正式启用,车站货场成功搬迁。BRT二号线正式开通,圩墩遗址公园和市民广场建成并对外开放。五一路、青洋路高架等主干道路全线贯通,戚月路等3个铁路地道竣工通车,我区区域道路框架基本拉开。联接新老城区的77路公交车开通运行,区内环通和对外辐射力逐渐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建成安置房67.9万平方米,完成拆迁120万平方米;村庄环境整治和养殖业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丁横河等河道、道路绿化提升工程竣工,新增绿地面积190公顷。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获“省土地执法模范创建工作先进区”称号。环保长效管理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丁堰、工房南区污水泵站建成使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 30个百分点。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两级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长效管理不断深入,综合考评成绩保持全市第三。

  (四)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和谐稳定持续巩固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规模办学。刘国钧职教中心、区幼儿园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实验中学建成,并与省常中建立合作办学新模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全区已逐步实现三个“百分百”:中小学校100%达到省中小学技术装备二类标准、100%创建成常州市示范图书馆、100%达到省信息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七人民医院实施改造提升,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创建成“江苏省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一期投运。推进残疾人“三进家庭”活动,不断提升残疾人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9600元/年?人。扎实开展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文明指数测评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工房区老小区整治工程全面完成,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达标率位居全市前列;依法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增幅全市领先。围绕世博会、省运会等重大活动安保要求,切实加强社会矛盾防范和化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社会面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增长。就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4%以内,就业形势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在98%以上,工伤、生育保险同步扩面,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其中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100%,享受政府保养人员待遇稳中有升,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社会资源配置日趋优化。

  双拥、安全生产、民族宗教、人口计生、物价、老龄、

  妇女儿童、人防、侨务、档案、残联、地方志、关心下一代、

  机关事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城市配套功能有待完善,城市建设、管理任务艰巨;三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依然严重,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面临很多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扎实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的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曲折复苏,发展环境喜中有忧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进入缓慢、曲折的复苏进程,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不会停止,服务业转移将呈现加速趋势。世界科技创新有所突破,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引领时代潮流。全球经济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暗潮汹涌,汇率战争此起彼伏。

  2、国内经济平稳增长,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数量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效益的矛盾日趋突出,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低地价和低工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生态危机的强度和烈度不断提高。这都表明,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刻不容缓。我区应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在优化发展中加快转型,提升发展能级。

  3、长三角迈入高铁时代,同城化效应更加凸显

  随着沪宁、沪杭、京沪等高铁的建设和运行,长三角已进入以高速铁路为载体的同城化时代。同城化效应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和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异地流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竞合关系,有助于构建跨地域产业集群。我区应紧紧把握高铁时代同城化的发展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在接轨上海、错位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十二五”的发展机遇

  一是扩大内需、经济转型的宏观机遇。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区可从国家发展大战略中寻找与区情相匹配的经济增长点,从中央的产业扶持政策中寻找我区经济的突破口,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挥师东进,建设东大门的发展机遇。常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按照“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的发展要求,对我区实现加快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我区应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常州东部“核心区”建设。

  三是加速城市化的发展机遇。我区虽是常州的市辖区,但与其他城区相比,人口数量偏少,城区建设滞后。“十二五”时期我区将进入建设现代城区和增加城市人口的高速城市化阶段,可以城市化为动力,塑造现代城市形态,提升服务业经济能级,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十二五”发展阶段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期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增添很多新的经济增长变量,引领区域经济继续沿上升通道前行。常州东大门的加快建设为我区改善提升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动力。沪宁、沿江两条城际高铁和戚墅堰高铁站场建设提高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区际流动性,为我区流量经济拓展了发展空间。现代城区进入综合发展期,助推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此外,轨道交通产业经整合扩容后,产能和产值都将会有明显提升。我区只要掌控好这些新经济变量,就可确保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二)发展方式的转型提升期

  金融危机的冲击,严峻考验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低地价、低劳动成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尤其是“三来一补”的代工产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已难以为继。土地瓶颈、环境约束、商务成本提高将制约我区“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将成为我区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围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和谐富民,加快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由工业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发展进程。

  (三)城市品质的快速优化期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由传统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化新城区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建设由偏重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向以城市功能塑造为主转型。随着城市副中心载体、丁塘河主题公园、玫瑰湖文化休闲中心、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等一批功能设施的加快建设,以及公园壹号、港龙紫荆城、龙城家人等一批中高档商品楼盘的崛起,将大大优化我区的城市品质。

  (四)社会民生的明显改善期

  改善社会民生是“十二五”期间的热点问题之一。“十二五”期间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解决就医贵、上学贵等问题,促进卫生、教育事业的公平、均等。我区要在“十一五”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会事业改革路径,提高居民生活水准和消费水平,提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层次,让居民更富足,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四、“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东部核心区、特色产业区、现代新城区”的总体目标,把握长三角同城化和东大门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创新转型、优化发展、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六大先行突破”为抓手,重点实现“三大转变”,着力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完善城区功能品质,着力改善民本民生,保持和放大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全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1、综合经济更有实力——区域经济新高地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十二五”期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

  2、科技创新更富活力——创新创业新热土

  “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5%左右;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 %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3.6%以上,专利申请量五年共计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0件。

  3、宜居之城更显魅力——品质生活新天地

  “十二五”期末,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环保重点监管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90%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4.0以下,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5.0以下,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环境保护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全区绿化覆盖率保持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7平方米。

  4、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安居乐业新家园

  “十二五”期末,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初中生升学率稳定在98%以上,外来务工子女公办学校吸纳率达100 %。全区省优质学校比例提高至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达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5、民生改善更具成效——富民惠民新典范

  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五、“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南北建新、三城融合、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的发展要求,围绕“十二五”时期打造“东部核心区、特色产业区、现代新城区”的总体目标,以奋力推进“六大先行突破”为抓手,重点实现“三大转变”。

  (一)奋力推进“六大先行突破”

  ——规划定位先行突破

  按照东部区域一体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戚墅堰区整体优势和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完成全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专注区内合理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对接与外联,在规划定位方面实现先行突破。

  打造东部核心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南北建新、三城融合、东西协调、开发东部”和“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先行,实施东大门道路建设三年计划,加快污水处理、生态建设等配套建设,逐步建成重要产业承载基地和城市东大门”的要求,着力把我区建设成常州东部地区经济、商贸休闲、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核心区,构建成与无锡、常州主城区相呼应的常州东部核心区。

  发展特色产业区。着力构建以“三电一轨道”(即电机、电器、电缆和轨道交通)为主的特色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充分发挥好戚机公司、戚研所和南车通用电气柴油机等企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全力推进南车集团城市轻轨整车项目,加快培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千方百计地壮大“三电”产业。通过企业科技创新、优化重组,加大全区“三电”产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实力和优势的企业,加快形成“三电”产业集群。

  建设现代新城区。坚持错位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模式,把我区建设成为“幽静而不缺功能、小巧而不失精致”的现代宜居区。围绕“富民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确保在农民变市民、社会保障全面接轨、社会管理一体化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交通路网先行突破

  抓住新一轮东大门交通建设“大会战”契机,以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大力推动道路建设,全面实现交通路网大贯通。

  优化路网结构。围绕区内“五纵五横”的道路布局,推进东方东路、大明路、五一路、兴东路、潞横路等主要道路的网络化建设。加快向东与无锡对接、向西与常州市主城区联通的大路网建设,主动融入常州市“六纵七横”的东部区域道路网络,构筑内外衔接、城乡互通、高效快捷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实施交通大会战。在未来三年内,根据东大门道路建设三年计划,我们将按照“2010年构建骨架、戚区先行;2011年完善通道、强化东西;2012年路网初成、一体发展”的时间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主动沟通,积极协调,力争用三年时间打一场东大门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使各条规划道路按时全部建成。

  建设公交枢纽。一是沪宁城际高铁车站广场公交枢纽,二是城市副中心公交枢纽站。提高交通枢纽与一区四镇和中心城区的交通可达性。

  ——城市功能先行突破

  全面实行差别化错位发展战略,以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大力完善商贸、交通、休闲、旅游、教育、医疗等各项城市功能,增强对东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商贸配套更完善。按照“一线三中心”的总体思路,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不断优化服务业布局、集聚人气。一线:即东方大道沿线,规划建设集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发展轴,将全力推进大型超市、白金汉爵星级酒店、东方汽车城等一大批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三中心:1、依托丁塘河主题公园,建设东部地区商贸中心,同步建设特色主题公园;2、依托玫瑰湖,建设文化休闲中心。规划控制2平方公里,用5-8年时间,精心打造集文化主题、体育休闲、商务会展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3、依托城际高铁车站,建设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文化教育创品牌。按照新一轮教育布局(2009-2020)规划的要求,启动并完成第四中学搬迁、东方小学扩建等项目,不断提高各类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实验中学与省常中等名校合作办学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牌资源,切实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刘国钧职教中心、常州铁道高等技校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培育各种合格人才。

  医疗卫生上水平。按照建设东部地区一流医院的标准,全力推进第七人民医院门急诊病房综合大楼建设,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继续推进卫生惠民工程,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六免二减”政策,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群众切实享受到“方便、价廉、温馨、安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服务全覆盖。加快政府主办的社会福利中心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实体组织,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2%。积极推广“爱心护理工程”,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建立1所以上生活和医疗护理相结合的“爱心护理院”,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达120平方米以上。

  ——产业发展先行突破

  产业是核心,平台是基础,创新是手段。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是推动我区实现东大门建设先行突破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结合我区实际,核心就是要搭建好“三大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三大产业”实施好“三大工程”。

  提升“三大平台”:1、轨道交通产业园,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全面推行产业链招商,积极为相关配套企业入驻、项目落地创造有利条件;2、东方科技创新园,着眼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研发机构、科研企业集聚,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3、湾城物流园,重点发展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物流市场,积极构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实施“三大工程”: 1、围绕做大做强,实施轨道交通产业倍增工程。依托戚机公司和戚研所产业化基地、美国GE公司大功率柴油机等一批大项目,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相关联的配套企业,加快实施南车集团城市轻轨整车项目,努力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确保全区轨道交通产值实现两年翻番,到“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产值突破500亿元,真正成为支撑我区工业发展的产业航母。2、围绕做特做新,实施“三电”产业创新工程。通过整合、增资、扩股、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手段,不断加大全区“三电”产业的整合力度,拉长产业链,实现做大做强,形成规模集聚,努力打造“三电”特色产业。3、围绕做好做优,实施服务业提速工程。以落实现代服务业项目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实现传统工业区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的转变。

  ——生态环境先行突破

  为全区人民和子孙后代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建设生态城市,是我们的重大职责。

  提升建设水平。加快丁塘河主题公园建设,启动圩墩公园三期工程,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采用建绿、增绿、补绿、插绿、透绿等多种方法手段,全面推进五一路、东城路、华丰路、富民路、泡桐路等连接区内外的重点骨干道路绿化提升工程,确保将每一条道路都建成绿色通道。同时,进一步推进覆盖全区的污水泵站和管网建设。

  加大整治力度。实施沪宁城际铁路戚墅堰站南广场周边地块、丁堰集镇区改造工程,增强城区对外辐射力和对内聚合力。按照“三清一绿”和“五化三有”目标,继续扎实开展村庄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保综合整治和日常监管,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水污染防治目标。抬高环保准入门槛,对新项目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推进长效管理。按照城市管理“五化”要求,切实加强环保综合整治和日常监管,巩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成果,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和谐富民先行突破

  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以赴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文明城区创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依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构建基层跨部门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到2015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100%。切实加强工房区等一批老小区的管理,提高居民的满意度。逐步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做好民族宗教、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档案等工作,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重视做好企业新失业人员的帮扶工作,确保实现新增就业和控制失业双重目标。以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为重点,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保障水平,不断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并提高报销比例。切实关心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实施好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大力引入民资,加快启动福利中心三期工程。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着力促进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民主进程,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以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为重点的民意表达和整合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施维稳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失职必究;继续深化“大接访”、“大调解”机制,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和包企包案;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重点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种群体性事件。继续擦亮“平安戚区”品牌,构筑全方位的治安防控网络;全面推进“法治戚区”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规范执法水平。

  (二)重点实现“三大转变”

  ——在产业发展上,由传统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并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转变;

  ——在城市形态上,由工业配套区和集镇街区向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新城区转变;

  ——在区域定位上,由相对封闭独立小区向常州东部区域联动发展的东部核心区转变。

  六、“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以产业转型发展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

  1、推进重大项目。项目投入是扩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动力源。要实现增强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实现区域经济新跨越,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猛攻重大项目投入。坚持走“大项目、大园区、大产业”的路子,着力在以下“三个一批”上下功夫:通过现有优势企业裂变扩张、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等途径,催生一批内生型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一批千万美元和亿元以上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途径,成长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规模项目。大力推进GE大功率柴油机、戚研所产业化基地、戚电公司E级燃机热电联产、F级燃机项目和南车集团城市轻轨整车等一批重大项目。

  2、提升产业层次。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在抓好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坚定不移地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围绕把轨道交通产业培育成全市重点产业,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的目标,充分发挥好戚机公司和戚研所产业化基地、美国GE公司大功率柴油机等一批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全力推进南车集团城市轻轨整车项目,加快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轨道交通产值实现两年翻番,到“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产值突破500亿元,真正成为支撑戚区工业发展的产业航母。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好戚墅堰轨道交通产业协会的作用,扩大央企辐射力,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面向轨道交通设计、制造、维修等方面的关联配套企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延伸产业链长度、提升价值链高度。千方百计地壮大“三电”产业。基于“三电”(电机、电器、电缆)的发展规模和基础,通过整合、增资、扩股、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全区“三电”产业的整合力度,提升价值链,努力打造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三电”产业集群,培育行业内的小巨人、排头兵。电机制造方面,以神力电机、祥明电机等企业为龙头,鼓励企业通过成立产业联盟、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做响品牌;电器制造方面,以凯隆电器、博瑞自动化等企业为龙头,鼓励企业向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电气等产业靠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电缆制造方面,以安凯特电缆、新东方电缆等企业为龙头,引导企业向轨道交通专用电缆、核电站用电缆、超高压输电线缆等方向发展。全力以赴地提升新兴产业。充分利用领军型海归人才创业政策,发挥好东方创新园的科技孵化器作用,重点扶持新材料、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新材料方面,借助常宝钢管成功上市的机遇,做大高附加值钢管产品产业,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生物医药方面,抢抓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对上积极争取各类科技扶持,对下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服务和便利,着力培育好百瑞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帮助其发展壮大。

  3、拓宽发展载体。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围绕开发区“二次创业”,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内涵、拓展空间,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从混业发展向专题园区、生态园区、科技园区、特色园区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变,不断提高开发区对全区经济的贡献份额。牢固确立“功能强区”理念,着力推进开发区集约开发、产业配套、功能完善,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加大拆迁、改造、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和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产业园、东方科技创新园、湾城物流园三大园区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规划水平,增强大项目的承接力、吸引力和集聚力。将专门针对三大园区建设成立相应的管委会,充实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招商人员,举全区之力推进三大园区建设。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同时,注重开发建设信息咨询、电子商务、设计、会计、法律等为生产经营提供配套的服务机构,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二)推动动力转型,增强服务业发展能力

  从我区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群众需求出发,以满足生产保障和生活需求为目标,借助并放大全市挥师东进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充分发挥优势,放大特色,突出重点,逐步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把服务业作为推动全区持续、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实现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提升、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好我区特有的高速公路、铁路专线、运河、高架等交通、区位优势,依托湾城物流园区,加快发展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物流市场,积极构筑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二是注重发展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具有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强大功能,繁荣的专业市场必将同步推动交通、商业、金融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全力推进好家居广场、义乌商贸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板块经济,辐射全市及周边地区,增强地区发展活力。三是加快发展生活配套服务业。根据“一线三中心”的发展规划,继续大力引进大型超市、品牌连锁店、星级酒店、快捷酒店、银行等配套设施,不断促进各项功能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快发展养老托幼、社区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提供多档次的养老服务,重点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三)推动城市转型,提高城乡发展水平

  推进城市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是实现东大门先行突破的关键环节,是展示东大门新形象的重要内容。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快人口集聚,推动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大手笔规划设计。按照“东部核心区、特色产业区、现代新城区”的发展目标,坚持“差别化和错位化”的发展理念,高起点、高品位地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使每一项规划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同时,结合丁塘河主题公园、玫瑰湖体育休闲公园建设,精心建设好两大城市综合体,打造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东部标志性工程。二是大力度建设投入。按照区内“五纵五横”和全市“六纵七横”的东部区域道路网络布局,围绕“提升品质、完善路网、强化对接”的交通总体布局,紧盯既定时间要求,继续推进大明路、兴东路、潞横路、中吴大道等列入东大门道路建设三年计划的主要道路建设,全面实现交通路网大贯通、与主城区无缝对接,使城市面貌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同时,继续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扶持。把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结合起来,提升新城区、工业园区和交通要道等重点区域亮化、绿化水平,扮靓东大门。三是快速度集聚人口。作为全市房价的洼地,借助环境和价格的优势,全力推进房地产业发展。一方面是加快推进公园壹号、花溪兰庭、东方福郡、港龙紫荆城、龙城家人及东方西路两侧等一批现有房地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精品楼盘。陆续推出东方西路南侧、湾城路西侧,青洋路东侧、龙城大道南侧,玫瑰湖地块,圩墩遗址公园北侧,城际站北广场,城际站南广场,大明路西侧、星级酒店南侧,五益路北侧、五一路西侧,泡桐路北侧、芳渚河西侧,圩墩公园东南侧等十大地块,加快人口集聚,增加人气。同时,从完善公交配套、增加班次等方面把城际铁路戚墅堰站建设成为东部人流集散地。四是严要求规范管理。把城市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长效管理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重点抓好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

  (四)推动社会转型,构建和谐发展境界

  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第一追求,与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同等重要,同样重视。一是更加注重教育优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搬迁新建第四中学,提高各类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牌资源,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切实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二是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医疗健康。加快第七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速度,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建成“十五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推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三是更加注重繁荣基层文化。建立以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节点的“十分钟社区文化休闲娱乐圈”,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对低保边缘户实施分类救助,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立社保投入随经济增长同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残疾人两大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五是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加强社会政治稳定工作,建立各方联动、落实在基层、有效控制局面的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上手、早解决,始终绷紧稳定这根弦。抓好信访案件排查解决,畅通民意反映渠道,维护好群众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戚区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七、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学考核机制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机制,确保完成各项“十二五”规划目标。一是抓好目标落实。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实施新一轮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促进就业等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将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抓好层层落实。二是严格奖惩激励。积极发挥目标考评的导向作用,抓好目标考评结果运用,严格奖惩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分类指导的土地、财政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三是加强目标检测。加强对目标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分析,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加强对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重大项目是“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的具体落实,保证规划有效实施,必须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加强项目储备。在加快推进现有储备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挖掘项目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高端产业重大项目。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扎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打好基础。二是加强项目推进。对区委、区政府确定重点项目实施分类推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部门之间的衔接,提高项目推进工作效率。三是加强项目督查。不断完善督查机制,建立健全紧急事项随时报告制度、重大工作定期交流制度、共性问题专题会商等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动态跟踪,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暴露和反映的矛盾问题,形成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

  (三)建立高效服务机制

  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一是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精简服务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实现零距离服务,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坚决查处影响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各类行为,优化服务环境。二是提高执行能力。加强政策落实,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把服务贯穿于日常工作及执法、管理的全过程,促进企业发展,用足用活各项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折不扣地予以兑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提高监督水平。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舆论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增强监督实效性,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完善电子政务,畅通信访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社会所有成员都来支持、监督和参与戚墅堰区的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发展、共促环境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一篇:常州市钟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