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苏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南京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2-15 16:20:41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充分发挥科技实力雄厚、农业资源丰富、市场容量较大的优势,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紧扣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以推进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功能多样化、产业园区化、农民组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积极推动农业综合改革,不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全面完成了“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5.27亿元、增加值243.73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69.7%、71.4%;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5个郊区农业现代化监测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1.坚持生产保供、提质增效,农业供给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到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集中投入、连片整治,建管并重、减少浪费,形成了一批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特色水产、健康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片区和特色产业镇村。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114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4万吨,其中粮食单产达486.74公斤/亩,比“十一五”末提高28.87公斤/亩。加强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和保护,全面建设重点“菜篮子”基地20万亩,建成省市“菜篮子”生产基地16个,叶菜自给率超过80%。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累计建成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60家,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高效现代渔业,水产区域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良种推广和高效养殖模式加快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加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被列入农业部首批八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197个,“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列全省第二位。

  2.坚持科技引领、示范带动,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新平台,201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比“十一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500名农技人员挂钩1163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重点推广40项农业主推技术;组织7家市级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全市33个经济薄弱村、农业特色村开展对接,实行科技服务、助农增收,打造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品牌。推进生物农业“一谷四园”建设,建成省级生物农业示范基地5个,占全省总数1/4,生物农业年产值达300亿元。以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为重点,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市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分别达20%、6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9.4、17.6、12个百分点。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完善、综合效益明显、辐射带动较大”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全市整体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坚持功能拓展、融合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活休闲功能不断优化,大力宣传金陵休闲农业48景和农家乐深度游等12条主题线路,全市已建成市级农家乐专业村38个,餐位超过4万个;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的著名品牌;累计建成休闲农业景区(景点)300多个,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部省级荣誉30多个,其中国家级12个;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收入48亿元。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各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面积占规模设施农业面积的比重达15%,镇街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店、自建网上商城、微信营销等多种方式积极开拓市场,全市农业电商主体数量达2500多家,农业电子商务年营销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4.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农业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被批准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6大类20项农村改革任务全面启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累计启动48个镇街、532个村、212万亩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涉农村(社区)达76%。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2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0%。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数量达2609家,进入省扶持名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49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70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42%。

  5.坚持多措并举、拓宽渠道,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出台了《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实施意见》,努力形成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收入为突破、转移性收入为保障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每年下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资金3亿多元,2015年下达耕地补贴总额近7亿元。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开展多种方式的农业科技帮扶,低收入农户群体持续减少。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3元,增幅在省辖市中位居第一并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2.54∶1缩小到2.36∶1。

  (二)基本经验

  “十二五”期间,全市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集聚整合各方面发展力量,优化配置多方面发展资源,改革创新多层面发展模式,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注重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强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地位。按照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坚持在“四化”同步中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从资源保护、制度设计、政策指导上统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动摇,在全市划定保护342万亩基本农田,占全市国土面积近1/4。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纳入对党委政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全市56个镇街划分成现代农业主导型、先进制造业主导型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型三种类型,进行分类考核。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指导,明确实施意见,从发展导向、发展定位等多层面统筹指导都市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2.注重以功能拓展为重点,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内涵。按照“巩固生产供给功能、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拓展生活休闲功能”的思路,不断丰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内涵。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区长负责制,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农产品安全监管“12345”南京模式。加快农业生态化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努力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制定出台生态补偿办法,重点补偿水稻种植、湿地和水源地保护,促进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节庆、文化、生态、健康等消费需求有机融合,充分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

  3.注重以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载体。按照标准化设计、工程化施工、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比例,提升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重点推进高标准粮田、经济林果、高效养殖和标准化菜地建设,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全面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工程,通过优化制度配套、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融合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4.注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释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按照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流通业态创新的基本思路,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激发创新热情。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继承与应用,重点建设打造生物农业“一谷四园”,抢占农业科技高地。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市政府先后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流通业态创新,积极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齐头并进,提高农业发展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5.注重以公共服务为保障,夯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按照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农业依法行政水平、农业安全生产水平的要求,较好地实现了“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有”镇街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五有”镇街畜牧兽医站建设基本完成,全市镇街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超过88%,比“十一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农林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推进市区两级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善农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完成了亚青、青奥和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活动保障工作,农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部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工作。“十三五”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仍然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范围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与措施,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家调结构、提质量战略的大力实施,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需问题,农产品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央提出了从农业供给侧改革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积极适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农业也将迎来了发展的新常态,迎来了新一轮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3.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明确思路,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强力引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求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为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增添了强力引擎。

  4.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近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翻一番,迈上千亿元台阶。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可以把更多财力聚焦到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助推农村改革发展和加大惠农政策创新上来,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强劲动力。

  5.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长足进步,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以来,南京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形成鲜明特色,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农业保险覆盖面、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具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二)面临挑战

  1.农业生产资源束缚有待突破。资源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在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因此而产生的资源束缚压力持续加大,如何突破农业生产资源束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是南京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2.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影响耕地资源质量的提升,与农业产出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凸显。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任务比较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3.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尽管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早,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但农业园区创建层次还不够高,已建设的部分区域的“毛细血管”还不发达、“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依然存在。上述这些问题,给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尤其是现代智能农业机械与装备的运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待壮大。现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部分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能力较弱,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5.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有待完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必将传导并影响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形势。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虽然实现了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预期目标,但农民收入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且受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如何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导区、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两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奋力推动南京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并走在全国前列。

  (二)发展理念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市场竞争制度选择,探索政府管控职能进退策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农业发展的科技薄弱环节,创新一批自主成果,促进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等的集成与应用,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植农业发展新动力。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现代农业作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来统筹推进,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促进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农工功能互补、产城经济联动和基础设施共享,努力构建内部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现代农业。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保护全市各片区产业优势和资源潜力,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优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严格推行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方面的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科学发展设施安全、经济低碳的农业产业,合理构建主要农业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结构,着重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立足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和南京都市圈建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促进国际国内合作,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以合作、开放促发展,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能力。注重区域互补发展,突破行政壁垒,加快城际开放、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与分工合作。

  ——强农惠民,共享发展。立足农民受益,始终坚持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全面增强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促进农民创新创业,确保农民能以主人翁姿态共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成果。强化和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保障,推进农业农村结构性改革,赋予农民更多更自由的财产权、用益物权,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普遍提升,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总体定位

  面向南京国际化都市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南京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以建设人与自然、城乡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为要求,以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为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建设格局,实现农业生产供给、生态涵养、生活服务的协调发展;以城乡并举和“五化”同步为要求,构建融一、二、三产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及建设美丽乡村为要求,加快产业创精、产品创意、产能创优的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促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和谐统一,打造“三生协调、三产融合、三创联动”的都市现代农业。

  (四)功能定位

  ——安全供给。夯实现有较高水平的生产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全程机械化、服务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做强做好农产品基础生产,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做牢做严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及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

  ——生态涵养。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优化全市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构建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农业生态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彰显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涵养能力。

  ——休闲服务。根据全市都市化发展导向,依托现代农业生产,利用市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农业文明及丰富的科教资源,不断加大对农业生活功能开发,拓展农业休闲空间,配套农业休闲设施,完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既提供接触自然、体验观光、旅游休闲的机会,也提供舒适、宽松的人文生活环境。

  ——农民增收。以农民持续增收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五)发展目标

  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农业经营效益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水平、农业组织化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将南京市打造成“两区一中心”,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农业经营效益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0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00亿元,畜牧业产值60亿元,渔业产值115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25亿元),增加值30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2:1。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总收入达60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

  ——农业产业结构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235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2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高效经济林果面积1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00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11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达35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5万吨,水产品产量25万吨。

  ——农业组织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名,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65%,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50家,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达50%,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0家,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80%。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230万亩。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23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全市设施蔬菜园艺比重20%,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82%,设施渔业比重26%。建成农业“三新”工程示范基地100个,农户计算机拥有率90台/百户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率达100%,化肥施用量(纯折量)7万吨以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8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50%,主要农产品化肥农药投入减量5%,“三品”农产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的产量比例达55%。申报认定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3个,认定国家级商标品牌7个、省级商标品牌15个。

  (六)空间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特色彰显、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理念,统筹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配置,规划形成“一环一带四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环

  以绕越高速为环,向环内及环外一定区域辐射。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的发展思路,立足区位优势,产城融合、区域联动,突出山水文化特色,以拓展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农业为主线,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打造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形成南北环绕的南京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环。

  ——一带:沿江生态农业保育带

  主要为长江南京段的沿岸,连接六合、浦口和江宁三区。面向长江生态环境及南京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保护中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生态涵养功能的发挥,实现沿江区域现代农业的绿色转型、绿色升级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优质、环境优美、功能优化的沿江生态农业保育带。

  ——四区:绿色生态农业区、高效设施农业区、丘陵特色农业区、两湖特色农业区

  绿色生态农业区:主要指绕越高速以北的六合北部地区。该区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适宜发展机械化、集约化水平较高的粮食产业或其他产业规模连片集中的项目,重点建设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及规模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畜禽养殖基地。通过优化提升现有产业类型,调整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推广应用生态新技术和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综合物流产业,拓展农业发展多功能,促进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高效设施农业区:主要指绕越高速外围的江宁南部地区。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提升产业、优化布局”为要求,大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高端农业,积极发展科技型农业、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旅游度假型农业和特色精品型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形态。在农业资源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适宜结合城市需求,发展高投入、高回报、技术要求较高的设施蔬菜、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产业。在农业资源特色明显的区域,适宜发展种养产业及多功能产业,开发能够提高各个产业附加值的休闲活动,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丘陵特色农业区:主要指溧水、高淳东部地区。该区山丘起伏、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丘陵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特色化提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名优品种,创新种植技术,发展错时节的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突出科技创新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山丘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依据减时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

  两湖特色农业区:主要指溧水、高淳西部固城湖、石臼湖地区。该区地势东高西低、依山傍水,适宜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高效种植业和生态畜禽养殖业。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要求,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片区,建设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重点建设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现代特色水产生产基地,注重引导产业规模经营,全面加强“螃蟹”等地方优势产品的科技竞争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六大农业”

  1.智慧农业。以先进、实用为导向,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南京智慧农业健康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在设施农业、蔬菜园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等领域和环节,加强信息化、自动化精准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加快对农业资源管理、农资销售、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环境因子、农业发展数据等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推进农业经营网络化,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强农业电商培训辅导,建设市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和农业电子商务分类网站,扶持培育成长型、龙头型农业电商主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平台借力、多种模式发展。推进农业管理智慧化,以建设市智慧农业中心、市行业性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5%,农业电子商务网店数量达5000家,网上销售额达80亿元。

  2.设施农业。以提高全市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快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以设施蔬菜、设施果品、设施花卉苗木、设施渔业和设施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探索发展工厂化农业、无土农业、温光水一体农业、光伏设施农业、光伏渔业等生产新手段。加快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片建造、高效节水玻璃日光温室,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和小型农用机械,不断提升设施园艺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大力提高畜牧业设施化养殖水平,重点推广蛋鸡层叠式笼养设备、养殖环境智能控制设备,推广智能化饲喂系统、互联网生产管理系统、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入自动监测等养殖设备,重点应用水生态处理等技术,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到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园艺比重20%,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82%,设施渔业比重26%,设施农业总面积达80万亩。

  3.加工农业。围绕农产品产后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服务领域,充分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种养加的融合,加速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逐步打通农产品保鲜、储运、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加快推进标准化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建设浦口、溧水两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构建以粮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培育发展一批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提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配送营销型、加工服务型农业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2∶1以上。

  4.休闲农业。依托南京山水资源丰富、现代农业载体优质的特点,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乡村旅游及民俗采风等休闲农业业态,大力推进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能力及休闲农业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配套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产业,提升南京市休闲农业城乡统筹规划水平。以沿路、沿水、沿区和美丽乡村五大示范片区等“三沿五片”为核心,着力整合各区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重点建设绕城休闲农业发展聚集区、六合扬滁公路及葛塘竹镇线休闲农业发展带、浦口浦乌路休闲农业发展带、江宁宁丹路休闲农业发展带、溧水宁杭路休闲农业发展带和高淳桠溪休闲农业发展带,着力打造高淳国际慢城、江宁金花村、六合茉莉花村、浦口珍珠村等一批休闲农业亮点,培育放大“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效应。到2020年,建成市级农家乐专业村8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景点超过500个,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亿元。

  5.生态农业。全面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构建生态循环、产出高效的生态农业体系。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普查、治理修复研究与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使用有机肥,适度恢复绿肥种植,改进肥料运筹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实减少化学肥料施用;建立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发展沼气发酵、发酵床生态养殖和生物有机肥生产等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方式,探索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地膜,探索开展农药包装物、不可降解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回收利用。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率达100%,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4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8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

  6.生物农业。把生物技术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引导南京生物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生物农业园区化发展,重点建设生物农业“一谷四园”,即中国(南京)白马生物农业谷、江宁生物农业产业园、浦口生物农业产业园、六合生物农业产业园、高淳生物农业产业园。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加快有机废弃物腐熟剂、微生物添加剂、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等关键制剂的研制,促进食品酶催化与转化技术、生物高效分离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加强生物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生物农业技术在农业育种育苗、土壤改良、用药施肥、疫病防治、保鲜保存以及农业废弃物降解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生物农业的高效化、科技化和安全化水平。加快生物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与科技孵化,着力培育生物种业、生物农业用品(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食品、生物质能源等四大生物农业产业集群,使生物农业成为全市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增长极。到2020年,全市生物种业应用面积达5万亩,生物农业用品应用面积达10万亩,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二)实施“六大工程”

  1.主导产业升级工程。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导向,构建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实现农田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目标。调整粮食种植布局。坚持走“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质增效”的发展路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稳定粮油耕种面积为基础,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产服务设施配套,加强机库机房、粮食作物烘干、仓储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以粮油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政策支持和科技入户为手段,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攻关,大力引进优质高产品种,广泛推广重大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市优质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235万亩左右,总产量110万吨。促进蔬菜转型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丰富本市市民“菜篮子”工程,积极发展优质、健康、营养的蔬菜产业,打造南京都市圈蔬菜区,加强省“菜篮子”蔬菜工程基地和市级标准化菜地建设,引进优质高档品种,推广应用生态高产栽培技术,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绿色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其中常年性菜地面积不低于40万亩。推进园艺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南京丘陵岗地资源,促进精品园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掌握市场信息,把握苗木花卉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品种结构,提高苗木花卉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快茶叶、中草药等园艺标准园(示范区)建设,拓展园艺休闲体验观光功能,延伸园艺产业链,促进园艺增效、农民增收。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精品园艺基地,保障园艺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经济林果,不断改进林果商品质量,实现林果商品标准化、多样化和优质化。扶持发展经济林果相关加工产业,努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食品和饮品,加快与经济林果相关的休闲采摘、生态观光、特色体验、游玩娱乐等新兴业态开发,促进林果产业多元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效经济林果面积110万亩。推动畜禽转型升级。围绕“限牛、稳猪、扩禽”的结构调整思路,按照“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的要求,在远郊和丘陵地区等适度发展区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场,发展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促进种养结合发展,加快培育并规范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2万吨、8万吨和5万吨左右。优化水产养殖布局。抓好水产优势产业带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现代渔业园区、水产品加工集中区、休闲渔业示范区。以省、市渔业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加大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提升渔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推动渔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渔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区道路、看护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到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00万亩,总产25万吨。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全市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园区覆盖率和辐射范围。到2020年,园区规划面积达162万亩,辐射率达60%。组建市级园区发展联盟。选取一批基础雄厚的综合性园区作为常任理事园区,吸引一大批较为优质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建南京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联盟,分产业开展粮食、园艺、水产、畜牧等生产技术合作,并重点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的监测、诊断、预警和全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促进合作交流,使联盟成为南京市级园区自我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总平台。与“农业嘉年华”活动相结合,定期巡展市级园区建设成果,发挥发展联盟带头作用。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从科技展示、大田示范、优质种苗繁育等方面入手,高标准建设40个以公共服务中心、展示中心和管理中心为主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形成一批高标准、多效能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进“三新工程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等建设,打造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源、示范点和辐射源。根据不同园区发展需求,推进土地、资金等政策配套,合理建设办公管理用房、机械设备仓储用房及蔬菜园艺、水产初级加工、冷冻用房等,提升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水平。

  3.新型经营体系构建工程。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产出效益。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旨,联合人社、组织、财政等部门,研究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做好“智能”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创业青年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等职业农民主体培训,打造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6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引导专业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大学生发展家庭农场,加快推进省、市、区三级示范家庭农场联创机制,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制度。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创机制,分级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支持农民合作社整合资源,推进纵向发展和横向联合,组建产业或区域性的合作社联合社,提升合作层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发展清洁生产,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集成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走质量型、效益型、差异化竞争型发展之路。到2020年,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50家,全市家庭农场经营比重达50%,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0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队、动物诊疗机构等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重点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信息提供、农产品产后加工、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服务领域。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探索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社会化服务模式,通过增加服务对象,减少购买生产性服务成本,提升经营主体内部规模效益。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以奖代补、贷款担保、招投标等方式,鼓励向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加快推进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

  4.“互联网+农业”发展工程。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通过农业智能生产、农业智慧管理和农业电子商务等方面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智慧化水平,实现全市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加强农业物联网建设。在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模养殖场等基础条件较好、对农业物联网应用需求较大的经营主体中,开展设施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技术应用,在规模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特种水产养殖、温室大棚花卉蔬菜生产、大宗作物大田种植领域发展智能农业。创建全市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点,将3S、传感、数据传输、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感知、远程监测、决策管理、自动控制、精准作业、精细饲养等方面,通过安装数字传感器、数字高清网络摄像等,实时感知生产环境信息,根据不同生产过程自动调节相关环境因子,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点。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电商化改造、信息化融合,建立完善覆盖区、镇街、村(社区)的三级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建设市、区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农民网上创业全程辅导和全程跟踪。加快培育领军型、成长型农业电商人才,鼓励农民开展网上创业,每年开展农业电商从业人员培训800人次,到2020年打造10个农业电子商务集聚示范村。提升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市智慧农业中心,整合“信息采集、指挥调度、监管监测、科技服务、生产指导、系统集成、统计分析”等功能,逐步将农业投入品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管理、农技推广云平台、耕地质量管理、动物防疫管理、农业电子商务、农业项目管理等内容纳入市智慧农业平台,构建市级智慧农业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为农服务信息化,以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社建设、12316惠农短信平台建设、农业科技云服务等为重点,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农产品价格和分析预警等信息的发布力度。培育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示范站,大力开展对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强化村级站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提高村级站信息员服务能力。

  5.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工程。持续加大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装备技术水平能够适应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需求。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过程中,相互联合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兴建粮食仓储烘干、晾晒场、农机库棚等设施,提高农业设施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为重点,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以及灌区节水灌溉项目等为抓手,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30万亩,比重达到65%。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以转变农业装备结构、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主线,以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为重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培育服务主体,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广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23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发挥南京农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依托相关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科技需求组织联合攻关,突出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防灾减灾技术集成,每年发布农业重大科技需求,尽快形成一批“宁”字头农业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深入推进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升农业科技的引领、支撑和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攻关、联合推广的工作平台。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0%。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以农业专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模式,培育一批镇街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和村级示范站。建成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功能。深化“五有”镇街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内涵,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行人员聘用、绩效考评、推广责任、知识更新以及多元推广服务“五项制度”,全面建成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

  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大力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能力、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和监管能力,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强化生产源头管控。加强产地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农业外源性污染,继续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修复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资农技连锁经营,全面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探索完善农业投入品补贴制度,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基本建立电子追溯码监管制度。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化肥农药投入减量5%,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50%。注重全程标准化生产。按照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管控,持续开展园艺标准园、畜禽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和“三品一标”建设,争创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绿色食品示范区、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三品”农产品产量占比达55%。落实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在全市农业园区、“三品一标”农业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档案,实现监管对象100%纳入名录,并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确保责任告知率、培训率和标准入户率达100%。督促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落实生产记录、质量承诺、从业人员培训和产品自检制度,屠宰企业100%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肉品品质检验特别是“瘦肉精”检测等制度,农产品收购储运企业和批发市场100%建立进货查验、抽查检测、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强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落实定人员、定对象、定目标和年终考核的“三定一考核”制度,建设镇街监管站能力提升示范站20个,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研发网格化移动监管平台、风险监测协作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信息交流平台、农业标准信息推送平台、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与服务平台,支持一定数量区、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更新现场检测仪器,配备必要的执法取证设备、巡查交通工具、移动监管等设施设备,切实提高监管效率。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各区、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农业现代化纳入南京“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成立相应的规划实施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步骤进度、工作举措,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好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加强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规划内容。加强宣传引导,多手段多形式宣传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理念、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保障。在国家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框架下,研究制定系列政策,推动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贯彻落实各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现有各项惠农支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强度,探索促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新机制,对农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在制度上予以相应保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推行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对发展潜力大、业绩显著的涉农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助,给予农业龙头企业在土地利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三)资金保障。发挥支农惠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促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多地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与信贷、保险、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着力推进解决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各级政府应逐步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产业重点,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扶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建设,为全市农业“十三五”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法治保障。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立法对“三农”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立法,进一步完善农业法规规章体系,提高农业立法质量。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强化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普法教育,提高依法办事、守法经营的法治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法律手段、利用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和维护权益。推进农业依法行政,严格履行法定职能职责,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依法公开农业政务事项及实施行政审批工作。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健全案件查处、执法程序、执法监督和执法留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防止监管缺位、履职越位和执法错位。

  (五)人才保障。加强对农业高端人才、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等现代农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云集农业知识精英和农业实践精英的战略“思想中心”,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涉农研究机构紧密联系,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为全市农业发展服务。加大对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支持力度,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扶持,重点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研人才。加快推进农业技能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植保机防手、沼气工、农机手、畜禽水产防疫员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六)改革保障。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培育成功案例。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出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使立法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

上一篇:南京市“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
下一篇:江苏省“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