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业整体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旅游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3.6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1%;全省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26亿人次,年均增长11.5%。201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40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7%。旅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五年间共完成旅游投资643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旅游项目建设加速,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无锡灵山拈花湾小镇、常州东方盐湖城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南京汤山温泉、常州溧阳天目湖、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获批。旅游扶贫富民成效显著,全省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54.5万人,约占全省就业人数的10%,其中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以上;我省30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民直接就业24万人,带动200万农民间接就业增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末,旅游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拥有5A级景区2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家,均位列全国第一;4A级景区突破170家,位列全国第三;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45家,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旅行社2336家,位列全国第一,其中,五星级旅行社21家,四星级旅行社61家;拥有五星级酒店88家,位列全国第二。旅游企业集团加快发展。金陵饭店集团、常州龙控集团、无锡灵山集团等旅游企业集团转型发展态势良好,品牌、资本、管理输出步伐加快。途牛旅游网、同程网等新型旅游企业融资能力增强,在国内旅游电子商务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无锡文旅、苏州文旅、镇江文旅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交通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旅游景区无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顺畅、舒畅、欢畅”的旅游环境正在加快形成。智慧旅游工作得到加强。旅游信息化在旅游统计、客情监测、旅游应急管理、旅游精准营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全省拥有持证导游员7.5万人,43人入选“全国旅游英才计划”,17人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对象,均位列全国第一。
品牌效应持续扩大。推广江苏旅游形象口号,集中精力打造重点旅游品牌、旅游节庆,凸出旅游品牌形象的引领作用,全省推出一大批重要旅游节事活动,形成了“苏台灯会”、“江苏主题旅游推广月”、江苏省旅行商交易大会、江苏乡村旅游节、苏州国际旅游节、南通江海国际旅游节、“连云港之夏”旅游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在日本、香港等重要客源地设立江苏旅游推广中心,在欧美以及“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加大旅游推广力度。在南京青奥会、米兰世博会“江苏周”和新苏合作理事会等重大活动期间,江苏旅游精心组织多场大规模宣传推介活动,成为展示江苏旅游形象的重要舞台。“江苏人游江苏”成效明显,2015年江苏人游江苏的比重达到36%。
市场秩序持续向好。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水平明显提高,修订颁布《江苏省旅游条例》,大力整顿市场秩序,五年共开展执法检查6500多次,处理旅游投诉5700多起,切实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有力保障了游客合法权益。积极倡导诚信旅游,评选旅游诚信购物街区和旅游诚信购物商店,推行热门旅游线路成本公示、景区舒适度指数发布等制度,受到社会关注和游客好评。全面建立覆盖全省的游客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重点城市游客满意度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省政府发布实施多个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与国家旅游局签订局省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南京、镇江等市相继成立职能更加完备有效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多地相继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旅游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加大,苏州调整行政区划打造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镇江、徐州、无锡等市整合资源成立旅游集团;南京、扬州、连云港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推进景区建管分离举措。苏州吴中区、镇江句容市开展乡村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盐城大丰、南京溧水等县(市、区)将旅游管理机构延伸到镇。“旅游+”融合助推产业发展,“多业兴旅”格局基本形成。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创新热点,涌现出南京溧水晶桥镇石山下村、盐城大丰荷兰花海等一批创意策划好、个性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体育旅游、落地自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产品竞相涌现。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为旅游综合性战略产业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催生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兴起,大众旅游时代带来新机遇,将产生规模更为庞大、更为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度假体验、康体养生、运动休闲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大大拓展旅游业发展新领域,为我省加速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动力。
但是,目前我省旅游供给结构还不够优化,供给效率不高,产品创新不足,新业态产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尚未建立起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多部门融合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推动“旅游+”跨产业融合,建设旅游强省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战略。
根据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突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全域旅游战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推动全省范围内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全覆盖,在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重点地区编制实施全域旅游规划,建立起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综合管理体制,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包容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文化、体育、制造业、交通、医疗、信息、教育、科技、金融、保险业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加快形成江苏智慧旅游高地。
——创新发展战略。以创新理念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旅游内容、商品和产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加大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激活产业主体活力,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创客基地和创客示范项目。
——开放合作战略。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拓展江苏旅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扩大国际客源市场。突出江苏东方文化典范的特色形象,打造园林、大运河、扬子江、水乡古镇等世界旅游品牌产品。通过旅游国际合作展示江苏形象,以国际化思维开展推广营销。
——特色发展战略。从我省地域、文化、经济特征出发,坚持个性设计,特色发展。加强对各地旅游发展进行特色定位和个性引导,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多元格局。
——绿色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厚植绿色之基、彰显生态之美。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引进环保理念、技术建设旅游项目,大力建设生态型旅游区,引导游客低碳出行、保护环境。
(三)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提升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贡献度。丰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旅游强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6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全省旅游投资额达到27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五年累计完成旅游投资超万亿元。全省旅游就业总数达到500万人,提高旅游业就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延长游客人均逗留天数至3天,每人次平均消费达到1700元。全省旅游服务管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区域旅游发展更加协调。全面提升苏南地区旅游品质,建成全域化的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推动苏中旅游品质稳步提升,凸显水乡特色,促进与苏南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形成新的旅游高地。充分发挥苏北地区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促进跨越式发展,将苏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到2020年,苏中、苏北旅游消费总额占全省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强化旅游载体建设,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以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惠民富民作用进一步凸显。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倡导文明旅游,全面提升经营单位、游客和居民的文明程度。加大惠民力度,城乡居民年出游率提高至4.5次/人。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三、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一)完善省域旅游发展格局。
构建“四带两圈一网”的省域旅游发展格局,促进资本、项目、产品集聚,培育我省旅游增长轴和增长极。
1﹒四大旅游带。
长江名城旅游带。推进长江岸线的景观提升,依托丰富多彩的长江景观带和大江风貌,实施水陆联动、城江呼应的旅游开发方式,展现江苏名城风采。在严格保护生活与生态岸线前提下,推进游轮游艇码头、特色风景道、旅游慢行系统、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设施的建设,开发长江休闲旅游。科学利用长江岛洲,打造一批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上下联动,共同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黄金水道旅游线路。
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充分挖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构建运河沿线旅游城市带,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为大运河国家旅游风景道核心精品段。立足水城、水乡等原真性景观,加强运河遗址及生态岸线的保护,修复沿线生态环境,优化景观质量,再现并丰富大运河人文风情、自然风光。加强大运河遗产品牌与沿线城市旅游的联动发展,重点推出度假休闲、文化体验等具有运河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以运河旅游的开发,促进沿线城市间的互动发展,打造跨市水上、陆上游线。
沿海生态旅游带。依托我省沿海地区山、海、岛、沙滩、生态湿地、珍稀野生动物等特色资源,开发以淤泥质潮坪海岸、滨海湿地为江苏特色的沿海旅游产品,建设贯穿沿海三市,江海联动,以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南黄海旅游带”,打造“南黄海生态之旅”品牌。创新连云港海滨休闲度假、盐城湿地生态休闲、南通海洋运动休闲等旅游发展业态。打造G38等沿海景观大道,沿线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休闲旅游度假区等沿海旅游休闲新基地。
东陇海丝绸之路旅游带。充分发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独特优势,挖掘本地丝绸之路相关文化资源,依托楚汉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酒文化等优质资源,将东陇海沿线区域打造成为我省旅游快速发展新高地。
2﹒两大旅游圈。
环太湖旅游圈。发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进一步集聚旅游精品项目和产品,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东方风韵度假胜地。
环洪泽湖旅游圈。充分发挥环洪泽湖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以洪泽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大力开发以生态、乡村、美食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洪泽古堰等世界遗产品牌,提升环洪泽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更加便利的交通网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构建环洪泽湖无障碍旅游圈。
3﹒全域高铁旅游网。
依托我省发达的高铁网络优势,构建全域高铁旅游网,将高铁网打造成为我省主要的游客集散网络。提升高铁沿线旅游风情小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实现高铁沿线旅游功能全覆盖。加强陆桥、沿江、京沪、沿海等国家通道沿线旅游开发规划,着力拓展我省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
(二)培育区域旅游集聚区。
里下河生态旅游区。依托优质自然资源和乡村景观及“新鱼米之乡”品牌,以乡村、湿地景观作为区域旅游核心资源,支持高邮湖、兴化垛田、泰州溱湖、金湖荷花荡、盐都大纵湖、建湖九龙口等旅游区建设,形成生态旅游新亮点。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区。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古镇文化旅游品牌。维持古镇文化原真性,加强古镇整体环境和景观格局的保护,引导我省古镇错位发展,增加古镇产品体验性,坚持江南古镇生活化、精致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环骆马湖休闲度假区。依托骆马湖良好的生态条件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徐州、宿迁两地环湖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开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国内一流的环湖休闲度假区。
江南丘陵休闲旅游区。依托宁镇山脉、宜溧山地等江南丘陵地区舒缓宜人的地貌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开发林地、竹海、茶园、水库、山村、禅修等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以精品民宿为特色的休闲产业。
(三)促进城镇旅游发展。
1﹒中心城市。
全省各设区市的城市建设全面融入旅游要素,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实现旅游品质的全面提升,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
南京:突出明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遗产文化和古都文化等文化资源载体,以及温泉、会奖、美丽乡村等休闲度假资源,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将南京江北新区打造为高水平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无锡:充分挖掘大运河、太湖、佛教、吴文化、民族工商业、影视文化等旅游资源,以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打造环太湖旅游圈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徐州:突出楚汉文化、军事文化、彭祖文化,发掘其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及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打造淮海经济区旅游中心城市。
常州:发挥主题公园、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突出优势,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积极探索主题公园与生态休闲度假的有机结合,精心打造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娱乐休闲度假目的地。
苏州:依托苏州古城、工业园区以及园林、古镇、太湖等资源载体,发挥吴文化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使苏州成为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国际化旅游城市。
南通:突出江海风光特色,承接上海优质市场辐射,主打文化休闲特色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
连云港:依托山海资源和西游记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旅游和山岳生态旅游,建成“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
淮安:依托大运河、洪泽湖河湖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突出漕运文化、名人文化、西游文化,打造中国漕运之都、环洪泽湖旅游圈核心城市。
盐城:围绕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和潮坪湿地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湿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扬州:深入挖掘大运河、园林、盐商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等资源,充分彰显世界遗产精品资源优势,打造长江和大运河游客集散中心、中国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
镇江:突出“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形象,发挥宗教文化优势,建设旅游度假城市、生态休闲养生城市。
泰州:结合养生、名人、水乡湿地等元素,打造大健康旅游示范城市,长江旅游带区域节点城市。
宿迁:打造“西楚文化之都、白酒品鉴之都、河湖体验之都、生态休闲之都”四大名片,建设区域性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2﹒重点旅游县(市、区)。
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通过规划引领发挥各自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满足区域旅游发展需要。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较弱的县(市、区)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满足当地居民出游需求。“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加快一批县(市、区)旅游业发展。
江宁:打造国际温泉度假和佛教旅游胜地,宁镇扬都市圈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高淳:拓展国际慢城旅游品牌效应,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宜兴:深度打造陶茶文化、山水文化、乡土文化等富有个性特色的休闲度假板块,打造“深氧度假”品牌,构建以“快旅慢游,陶式生活”为特色的宜兴旅游模式。
新沂:重点发展马陵山和窑湾古镇旅游片区,做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打造苏北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贾汪:通过旅游业发展加快贾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步伐,进一步促进精品重大项目集聚,打造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溧阳:建成宁杭山水田园休闲带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长三角重要的旅游集聚区。
金坛:依托茅山、长荡湖山水资源,深化“东方盐湖城”道文化挖掘,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山水田园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中华养生旅游胜地。
昆山:深度挖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昆曲、古琴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大力发展水乡古镇旅游、阳澄湖度假旅游。发挥与上海紧邻的区位优势,打造最具江南水乡特质的旅游名城。
常熟:围绕“江南文化名城、休闲度假福地、旅游购物天堂”的发展定位,打造集古城文化、生态度假、商贸购物、乡村农家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型旅游城市。
吴江:打造太湖度假旅游精品,放大古镇旅游效应,深入挖掘丝绸文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
吴中: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整合水乡古镇资源,打造最具太湖特色的度假旅游区。
启东:打造江苏沿海旅游集散基地、北上海生态度假基地和江风海韵体验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准和江海人文特质的长三角江海休闲度假目的地。
如东: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优越的港口条件,发挥海洋风光和海鲜美食的优势,打造黄海旅游胜地。
东海:发挥区域独特温泉、水晶资源吸引力,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世界水晶旅游产品交易中心。
盱眙:做大做强“盱眙龙虾节”品牌,提升其旅游带动作用。整合天泉湖、明祖陵、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等优势景区,打造全域山水旅游城市。
泗洪:深度挖掘洪泽湖旅游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环洪泽湖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大丰:依托滨海湿地生态、麋鹿、海港及花卉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游乐、农业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示范区。
东台:充分发挥良好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江苏沿海生态湿地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段,建设观光与休闲旅游胜地。
高邮:推动历史文化底蕴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度融合,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驿站,秀美高邮湖”品牌,建设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句容:全面构建全域旅游体系,打造以现代农业和道教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兴化:以垛田菜花、水上森林等品牌产品为依托,发掘板桥文化,打造里下河地区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
沭阳:依托悠久的花木培植历史和50万亩花木资源,发挥淮沭新河、新沂河流域丰富的水生态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花木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
3﹒旅游风情小镇。
促进旅游资源富集的小镇,按照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做好规划设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畅通对外旅游道路衔接,不断强化旅游产品特色。到2020年,储备打造50-100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风情小镇群,构筑我省旅游业新的竞争优势,将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为我省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载体。充分把握全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契机,推动旅游要素全面融入各类型特色小镇建设,所有特色小镇按照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其中文化旅游类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1﹒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
加强规划引导。以全域旅游理念统领全省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形成以县域为基础、景区景点为支撑、旅游功能为载体、旅游走廊为纽带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推进县(市、区)域范围多规合一,使“全域旅游”理念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切实落地,实现全域以旅游业为中心配置资源,构建发展机制,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加强对资源载体的有效保护,强化土地等旅游业发展要素保障。到“十三五”末,全省实现县域旅游规划全覆盖、区域资源要素景观化、旅游公共服务无障碍。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探索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尽快形成可供推广的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带动全省各地全域旅游发展。大力推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旅游产业地位较高的市、县(市、区)创建城乡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动构建旅游功能区。将旅游业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将旅游业要素的配套完全融入城乡建设发展。以“点、线、面”的路径打造若干规模较大的旅游功能区,在旅游功能区内实现旅游吸引物全域覆盖,形成全域景区化。
2﹒构建“旅游+”产业体系。
加强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与农、林、牧、渔等产业融合。紧密联系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环节,充分整合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集生产、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苏南地区着力构建特色休闲农业产业联盟和优势农业旅游产业带。黄河故道区、高沙土地区、沿海垦区、采煤塌陷区等苏中、苏北地区重点发展特色农林渔业旅游项目。
加强旅游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我省制造业优势,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和产业园区,推进旅游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商贸休闲旅游。提升旅游装备品制造水平,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旅居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新型旅游装备制造业。支持常州、无锡、泰州旅游车船,扬州旅游酒店用品,南通旅游纺织品,南京、镇江户外旅游用品,苏州旅居车等产业发展。在省内打造若干集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旅游装备生产基地、交易中心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大省优势,激活文化资源,催生文旅游融合新产业。精心规划建设以城市休闲街区、博物馆、古典园林、古街水巷等历史遗存的文化旅游区。推进具有江苏特色的戏剧、曲艺、书画、手工技艺等非遗传承,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以艺术展、文化节庆、文化演艺等活动丰富文化旅游内容,提升我省文化旅游品味。推动以影视摄制、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为主的现代文创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与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江苏特色的体育旅游和大型赛事旅游。提升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南京青奥公园、金牛湖水上训练基地、连岛海上训练基地、江阴海澜马术基地等运动训练基地承接大型赛事旅游。积极培育赛事旅游品牌。加强旅游与康体、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旅游项目。支持无锡马山、常州西太湖、镇江南山和茅山、宿迁三台山、南通通州湾、盐城千鹤湾等地区高起点打造康体旅游基地。围绕健康养生市场,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3﹒实现旅游发展共建共享。
促进城乡建设综合考虑游客和居民的共同需求,建设游客和居民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城市公园、休闲街区等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的建设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设覆盖全域的旅游慢行系统。在旅游产业聚集地区,逐步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全覆盖,社会综合环境景区化。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增强居民对游客的友善程度,通过全域旅游提升当地的人文环境。
4﹒加强全域旅游建设动态跟踪。
建立全域旅游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将旅游综合发展情况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业绩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鼓励依托旅游业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建立旅游产业贡献度在旅游产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旅游统计体系方法。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我省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游客集散中心。“十三五”期间,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等市建成省级重点游客集散中心。鼓励各市依托游客集散中心开展游客互送。大型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风情小镇要建设与旅游交通流量相适应的游客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快速、便捷的旅游公交网络,方便居民出游。以综合客运枢纽站为依托,构建省、市、县三级游客集散中心体系。鼓励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依托游客集散中心,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鼓励道路客运企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吃、住、运、游等一站式服务。
旅游服务中心。 完善省、市、县、景区四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中心等游客集中场所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各市重点旅游服务中心,建立全省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将旅游服务中心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统一旅游形象标识、服务标准,畅通旅游投诉渠道。丰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打造旅游服务综合体。
旅游厕所革命。全面落实全省“旅游厕所革命行动方案”,五年间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500个。全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国家旅游局A级旅游厕所质量标准,4A级以上景区厕所全部达到AA级标准,其中60%达到AAA级标准。改扩建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的旅游厕所。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推广苏州旅游厕所网络化监管做法,完善江苏旅游厕所信息管理系统。扩大旅游厕所覆盖范围,延伸至主要旅游线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等)节点、交通集散点、城市休闲街区等场所。景区周边和开放式景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厕所免费向游客开放。鼓励“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提高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旅游交通设施。完善全省旅游交通标识设计规范,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A级旅游景区、星级乡村旅游点,设置标准化的旅游指示标识。通往重要旅游区的标识纳入道路交通标识设置范围,增加城市和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点)的外部交通引导标牌,完善日常养护。大力发展依托航空、高铁等长距离高速旅游交通。加快国内外重要客源地、新兴客源地旅游航线开发,推动我省在线旅游运营商(OTA)等类型的旅游企业加强与境内外航空公司合作,联合开展营销、推介活动,发展国内及入境旅游包机业务。支持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加开国际航线,打造入境旅游的重要口岸。抓住建设苏北高铁网络体系的契机,进一步拓展我省远程客源市场。推动旅游连接线道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4A级以上景区和高速公路网的连接。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度假区实施旅游道路通达工程。提高旅游交通换乘效率,推进各地开通城市中心直达郊县乡村旅游区、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专线,鼓励开发城市旅游观光巴士。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租车网络,完善网络车辆预定、落地自驾、异地还车等配套服务,支持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水上飞机、低空飞行等新型特色旅游交通方式。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力度,推动智慧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建设,协调旅游区周边单位停车场资源。推进环太湖、大运河沿线等省域特色风景路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景观旅游廊道。以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特色旅游街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推动交通、休闲、公共服务等多功能复合的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推广江苏最美步行、骑行旅游线路。有序发展水上旅游交通,推进水上旅游航线审批工作。开通长江、运河等水上旅游专线,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支持建设长江游轮母港,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市建设邮轮访问港,完善水上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2﹒升级智慧旅游。
整合全省旅游信息平台,全方位应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无线通讯、定位监控、实时交互等技术,提高游客服务智慧化程度,搭建旅游产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旅游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完善游客行为分析平台,实时掌握游客流量等重点数据,合理引导游客消费,提升旅游舒适度。建立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时接受游客投诉,开展游客满意度评价,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汇集旅游、园林、气象、交通运输、环境等部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数据资源,推动旅游资源与相关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开发。推进“江苏微旅游”手机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完善旅游电子政务网络,优化各类旅游政务管理系统功能和架构,实现旅游政务管理智慧化。建设统一受理、分级处理的旅游投诉处置平台,健全旅游公共信息网络查询服务。充分发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势,树立江苏智慧旅游标杆。支持常州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主要旅游场所提供各类旅游信息互动终端,使旅游者更方便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在线互动。推进WiFi信号在3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3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核心区域和客流集中区域全覆盖,提升WiFi用户连接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推动安全监控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所有旅游大巴、游船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人流集中区、环境敏感区,实现人流、位置、环境监测等设施的布设。
3﹒保障旅游安全。
健全覆盖全省所有旅游经营场所的安全组织构架,建立“旅游义务安全员”、旅游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对旅游景点、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的明察暗访,不断完善旅游安全的设施配套。确保旅游安全工作人、财、物落实到位,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完善安全投诉机制、处罚机制、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安全达标检测“一票否决制”。完善旅游救援机制。各地组建旅游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部门协调机制,协调医疗卫生、公安、消防等各方力量,妥善处置各种安全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工作。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公示,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实行门票预约制度。提高景区紧急情况下的疏导能力。常态化发布重点景区节假日“舒适度指数”。
4﹒建立社会服务组织。
建立完善江苏省旅游志愿者工作制度,规范旅游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等工作。推行旅游志愿者评价和激励制度,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到2020年,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面建立旅游志愿者队伍。面向社会选聘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重点监督旅游经营者从业行为和服务质量,监督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监督旅游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情况等,协助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工作,共同培育健康向上的旅游环境。
(三)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
1﹒观光旅游产品。
以世界遗产和精品旅游景区为支撑,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实现产品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5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锡惠山名胜区、常州春秋淹城、镇江西津渡、泰州凤城河、泗洪洪泽湖湿地、常州东方盐湖城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高4A级景区品质,整体提升我省观光产品的建设与管理水平。重点打造八类观光系列产品。
名胜遗产旅游产品。以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古镇古村落、汉文化遗迹、明文化遗址、六朝遗迹、名山景区等名胜遗产为基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特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观光产品。
滨海风光旅游产品。充分发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等城市滨海旅游资源和景观优势,打造沿海岸线多类滩涂湿地观光产品,推出一批沿海旅游产品。利用西游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著名历史事件和故事,打造经典滨海文化旅游产品。
城市景观旅游产品。依托城市特色景观带、历史街区,以及高品质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城市开放式景区,优化城市景区周边环境。重点旅游城市开通观光巴士,开辟“环城游”线路,打造城市夜景系统,丰富游客体验。
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规模化设施农业、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等,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品。
珍稀动植物旅游产品。以大丰麋鹿、盐城丹顶鹤、南通中华鲟、邳州银杏、沭阳古栗林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主要吸引物,推出特色游览方式,重视玩偶纪念品、饰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大海大江大湖、名山、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赋予科学教育内涵,促进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将太湖、洪泽湖、姜堰溱湖、天目湖、虞山尚湖等打造为国家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
书画观光旅游产品。梳理全省丰富的书法景观资源和书画旅游资源,推出书法景观观光旅游产品,如镇江焦山碑林、丹徒米芾书法公园、苏州碑刻博物馆、江南古典园林刻帖系列等,加强对历史文化景区书画景观的旅游解说。
主题公园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历史内涵,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打造不同凡响的主题公园。提升并完善一批主题乐园项目。支持旅游资源匮乏地区引进高附加值的主题公园项目,带动地方旅游发展。
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依托我省丰富的水体资源等生态环境资源,深度结合我省文化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支持发展比较成熟、品牌特色鲜明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提升打造八类休闲度假产品。
都市休闲度假产品。打造城市休闲度假产品,重点支持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和老门东、苏州金鸡湖和平江路、扬州东关街、无锡清名桥、镇江长江路文化休闲街区以及徐州云龙湖和户部山等休闲度假产品建设,拓展都市休闲空间,为游客和居民打造良好的休闲和消费空间。
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加快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步伐。鼓励以古镇、古村落、湖泊、高科技农业园、大型采摘园等为基础,发展高品质的乡村民宿、度假农庄、养生基地、乡村俱乐部等系列旅游度假产品。
温泉休闲度假产品。挖掘温泉养生资源,构建温泉生活方式。推动南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精品温泉旅游度假区。促进连云港东海温泉、淮安洪泽老子山温泉、南京浦口汤泉等提升开发水平,打造精品温泉旅游度假区。丰富全省温泉旅游产品的医疗美容配套功能,提供修身养心和高端养生SPA旅游产品。
养老休闲度假产品。依托自然资源,结合气候、生态及中医理疗等优势条件,开发养老休闲度假产品,形成银龄人群为主要客源的养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情感休闲度假产品。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如连岛度假区、江南古镇、运河湖滨生态资源,营造浪漫和温情氛围,开发蜜月、亲子、家庭、情侣主题等系列旅游产品。
海滨休闲度假产品。依托连云港秦山岛、滨海月亮湾、南通通州湾、启东吕四渔港、圆陀角等优质滨海、海岛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休闲旅游产品。推出海鲜特色美食、海钓、邮轮等度假产品,打造集滨海度假、游乐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滨海休闲度假区。
运动健康休闲度假产品。依托专业的运动健康、康复疗养基地,重点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和运动健身相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运动健康休闲度假基地。依托宁镇山脉、宜溧山地等打造森林健康休闲度假区,推出登山、跑步、骑行等山地户外体验旅游产品。在滨江滨湖区打造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区,推出漂流、水上飞机、帆船、野钓、索道滑水等体验性强的运动旅游产品。
研修体验度假产品。依托并深入提炼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昆曲、评弹、评话等艺术形式,推出文化研修体验度假产品。发挥我省文化创新优势,深度策划文化实景演出节目,“十三五” 期间,推出1-2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景演出节目。充分挖掘我省现代农业科技园、高科技制造基地的娱乐元素,推出科技研修体验旅游产品。
3﹒专项旅游产品。
适应大众旅游时代需要,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九类专项旅游产品。
商务会展旅游产品。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加大商务、会议、展览、节事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会展中心和商务旅游集聚区。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塑造江苏商务会展旅游形象。依托我省优势产业,打造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纺织、旅游用品制造等领域的国际级展会,自主培育和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会展品牌。
研学旅游产品。结合中小学素质教育,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主题研学旅行基地,积极探索文化体验、科技体验、娱乐体验等不同研学旅游产品。发挥我省科技、教育的优势,将现代农业科技园、高科技制造业基地、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培育为研学旅游吸引物。“十三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新辟十条以上“研学旅游专线”。
自驾旅游产品。依托江苏通达的交通网络,推动自驾旅游基地建设,推出集装箱主题旅馆、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系列化自驾游产品。“十三五”期间,在全省范围推出十五条以上精品自驾游线路,培育江苏十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支持依托各地通用机场,开展低空飞行、热气球、固定翼等特色航空旅游。支持南京滨江与浦口老山、徐州督公湖、常州西太湖、苏州工业园区、南通通州湾、连云港连岛、扬州瓜洲、宿迁骆马湖、泰州兴化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低空飞行旅游。
红色旅游产品。重点提升淮安周恩来故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无锡张闻天故居、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常州瞿秋白故居、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苏州沙家浜旅游风景区、泰州黄桥战役纪念馆、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镇江茅山等红色观光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线路。
宗教旅游产品。丰富宗教文化旅游内涵,积极打造禅修、研修等体验性旅游产品。将无锡灵山圣境旅游区、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宗教文化旅游胜地。
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部门合作遴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基地,推动“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推出攀岩、探险、骑行、极限运动、赛车等体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水上体育旅游产品与航空体育旅游产品。沿江沿湖、城市滨水空间推出龙舟、赛艇和垂钓等水上体育旅游产品。依托重大体育赛事,发展体育观赛旅游。进一步培育群众广泛参与的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推出江苏精品体育旅游产品。
工业旅游产品。依托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建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融参观、游览、体验、保健、购物于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支持常熟隆力奇、高淳陶瓷、康缘药业、海澜之家、江苏今世缘酒业、宿迁洋河集团、镇江恒顺醋业等知名企业打造工业旅游项目。支持南通家纺、丹阳眼镜、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常熟服装、扬州玉器等产业打造旅游工艺品类的旅游项目,支持南通洋口港、连云港港等打造现代水上运输业旅游产品。支持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打造近代民族工商业遗址旅游产品。
书香旅游产品。依托历代书院、藏书楼、名人读书处等阅读文化遗存和图书馆、实体书店、特色书屋等现代阅读设施,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江苏书香文脉,打造书香体验之旅经典景区和产品。
(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1﹒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围绕中心城市,打造“环城、依景、沿线(路、湖、海、河)、沿城市带”的乡村旅游集聚区。重点打造苏南山水田园旅游带、沿海乡村渔港风情旅游带、古运河乡村文化旅游带、长江江鲜美食与江岛乡野风情旅游带以及黄河故道乡村旅游扶贫带等有江苏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带。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旅游由乡村观光向乡村体验、乡村休闲度假转变。将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之中,整体提升我省乡村建筑和环境的品味。积极引导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或特色产业集聚程度高的镇积极创建旅游风情小镇,将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引擎。积极引进文创设计人才和社会资本打造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民宿、精品度假农庄,发展高附加值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一批集休闲、观光、创意、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项目。保护乡村旅游区的原真性、旷野性,保护乡村标志性景物。立足乡土文化特色,营造乡村大地景观。挖掘乡村特色,重现生产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
2﹒乡村旅游配套提升。
优化乡村旅游交通。重点优化城市中心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区(点)的旅游连接线道路,将乡村旅游集聚区的连接线道路建设纳入交通路网规划。进一步提升全省落地自驾服务体系的功能。加快开通游客集散中心到乡村旅游区(点)的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推进慢行系统建设。
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加强与农业、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合作,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乡村旅游区(点)及周边垃圾、污水的集中处理,加强种植业污染源防治,实施乡村旅游区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开展乡村旅游区(点)厕所和停车位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村镇街道旅游景观化工作。
加快乡村智慧旅游建设。加大乡村地区旅游信息设施建设,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游客的有效疏导。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者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旅游产品。推动在线旅游运营商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提高我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水平。依托农村电商网络平台推动乡村旅游商品销售。
3﹒乡村旅游扶贫惠民。
促进旅游精准扶贫。整合全省六大扶贫片区的旅游资源,确定旅游扶贫的重点区域和实施计划。省、市、县三级旅游部门联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旅游项目规划,并在经费上予以扶持,支持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联合农业部门共同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0年,旅游扶贫地区的乡村旅游全部达到国家三星级建设标准。省、市、县三级旅游部门实行指定专人挂钩帮扶制度,重点指导旅游项目建设,加强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及服务技能培训,帮助开展旅游营销等工作,提升旅游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引导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合作模式,成立由农民参与的旅游经营实体,广泛吸纳村民从事旅游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发展旅游业,整体带动农民致富,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大学生回乡发展旅游,吸引专业文创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空间。到2020年,全省培育50个省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加大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乡村旅游产业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乡村旅游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江苏旅游产业再担保机制,为乡村旅游小微企业和乡村旅游扶贫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面向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对到经济薄弱地区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鼓励有关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定制式金融服务产品。
(五)打造旅游品牌。
1﹒构建江苏旅游品牌体系。
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多层次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以目的地品牌创建推动旅游要素、旅游服务配套完善,彰显目的地个性特色,继续保持我省品牌目的地规模、质量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旅游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打造一批旅游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继续引进国际饭店业50强、国内旅游集团20强品牌落户我省。推进主题文化酒店和特色精品酒店建设,加大旅行社品牌建设力度,到2020年,全省星级旅行社达到900家,主题文化和特色精品酒店超过100家。开展江苏旅游企业年度20强评选、发布活动,形成一批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旅游企业品牌。
旅游管理与服务品牌。创建旅游管理与服务品牌,全力提升江苏旅游“软实力”。规范全省旅游管理与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鼓励企业参与或独立开展行业规范起草,支持旅游企业进行品牌经营。认定一批智慧旅游品牌。完善全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旅游管理示范品牌。
2﹒加快形成品牌优势。
加强品牌经营。通过广泛宣传和活动推介,扩大江苏旅游品牌影响力,增强社会认同。加大公共财政对旅游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我省优势旅游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建立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品牌与质量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我省旅游品牌优势。
推动旅游品牌整合拓展。发挥旅游品牌带动效应,将旅游品牌价值渗透到旅游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品牌输出经营,实施旅游品牌“走出去”战略。鼓励我省知名旅游企业以品牌为纽带,纵向整合,横向拓展,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现旅游品牌经营和品牌资产的有效扩张。深化与中外知名旅游品牌企业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知名旅游品牌落户江苏,推动江苏旅游跨越式发展。
强化品牌规范化管理。提升对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品牌资产的保护意识,引导旅游景区及时注册商标,增强旅游企业商标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品牌保护力度,建立旅游品牌使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协调工商、执法部门,形成品牌权益保护协作机制。
(六)拓展旅游市场。
1﹒加快发展入境旅游。
巩固港澳台市场。进一步巩固港澳台市场,发挥江苏与港澳台地区联系紧密的优势,充分发挥江苏旅游香港推广中心的窗口作用,重点推广商务旅游、城市旅游、文化旅游,推动将昆山建设成为两岸旅游产业合作示范区。支持办好“苏台灯会”、苏台美食交流节,扩大与港澳台旅游产业、网络和媒体的合作,增强我省旅游影响度和产品吸引力。加强互动,有序推进我省居民赴三地旅游。积极推动我省宁镇扬地区与台湾中彰投地区展开旅游交流与合作。挖掘港澳台青少年赴内地旅游市场潜力,有计划开展港澳台地区来我省游学交流。
拓展海外市场。
——日韩、东南亚市场。发挥我省在新加坡、日本设立的旅游推广中心作用,加强精准营销,吸引更多日本中老年人来苏旅游。在韩国成立旅游推广中心,密切与韩国著名传媒机构、韩国主要旅行社的合作。加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客源市场的宣传推介工作,组织三国重点出境旅行组团社来我省考察。探索和马来西亚建立旅游客源互送机制,商讨开通专项旅游航班。参与印尼政府推出的“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和印尼华裔寻根探亲之旅活动。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及新兴市场。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丝路特色旅游合作与交流。与丝绸之路成员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市场营销与合作,采取合作的方式在各大旅游交易会促进丝绸之路旅游营销,发展丝绸之路品牌故事,开发丝绸之路主题旅游产品。继续保持越南、印度等新兴客源市场来苏游客数量增长的强劲态势,力争更多的增长空间。抓住中国、印度互办旅游年的契机,加大对印度市场开拓力度,保持印度游客两位数增长。抓住“2017中澳旅游年”契机,进一步拓展澳大利亚客源市场。
——欧美市场。以“中美旅游年”等大型活动为契机,深化地方对接,拓展旅游合作,进一步扩大我省市场份额。在欧洲大陆设立江苏旅游推广中心。依托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积极拓展捷克、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客源市场,力争成为我省入境旅游的未来增长点。巩固和扩大俄罗斯市场,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散客旅游和专项旅游。
2﹒大力发展国内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