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苏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江苏省中小微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04 11:29:54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中小微企业是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体与活力所在。“十二五”以来,中小微企业在富民强省、“两个率先”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5%,2015年底达203万家,比2010年底增加80万家。工业企业近5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6585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97.4%;户均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1.9倍。“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3.9%、17.1%、17.7%,主营业务收入连跨7万亿、8万亿、9万亿元三个台阶;2015年实现总产值近10万亿元、利税总额超1万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均超过60%。
       (二)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十二五”以来,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4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70%以上,为全省创造了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是2010年的3倍。至2015年底,全省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730家,其中60%以上建立在中小企业。全省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累计建立省级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465家、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27家。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高端化为主攻方向,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省级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中72.3%是新兴产业,10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36%属于新兴产业领域。省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累计达250个,多数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国内名列前茅。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业、新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出均占全省同行业75%以上。
       (四)集聚集约成效显著。产业集聚规模快速壮大,全省列统的398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近1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2万家,从业人员近650万人,实现营业收入5.8万亿元,利税总额超5000亿元。各类产业集聚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257个。已形成光伏、软件、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材料、家纺、模具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全省各类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5万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500亿元、1000亿元的分别约有123个、26个和3个。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厂房近3亿平方米,为近9万家中小企业提供发展载体。
       (五)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引领社会机构牵头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服务联盟,强化创业、咨询、信息、技术、融资、培训、市场、法律等八大服务。建立健全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以社会以化商业机构为主体的省、市、县(区)三级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引导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省市县全覆盖的基础上向乡镇、园区、产业集聚区延伸。星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省累计培育29家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星级平台400多家,整合带动3000多家服务机构面向小微企业开展各类服务,五年培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100万人。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近500家,比“十一五”末增长近2倍。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全省1+60+X家窗口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入库中小企业3万余家、各类服务机构1200家。融资瓶颈得到缓解,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直接融资逐年提高,五年累计突破1.5亿元。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多中小微企业占据产业链条低端,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中小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不快,新增长点支撑带动作用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传统产业的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资难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第二章 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艰难前行、曲折复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将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需求。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深刻改变产业组织方式;批量生产、集中生产,向定制生产和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这些都将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和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存在,发达国家经济分化加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对出口构成新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发展潜力足、市场空间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经济结构优化、运行质态提升的态势没有改变。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积极因素增多,党中央国务院聚焦企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定向施策,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力推进新“五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发展战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国际贸易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着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加速国际化发展步伐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IPO发审制、转板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区域股权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国家鼓励发展民营银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经济步入了向中高速过渡的转折期。
       从省内环境看,我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基础较好。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突出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组织实施产业创新突破、技改智能升级、两化深度融合、制造服务转型、绿色制造推进和企业国际化发展等六大行动,加快孕育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投资增速下滑、外资持续下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风险也有所积累。
       综合以上分析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需求”、国家发展战略形成的“新空间”、江苏打造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新引擎”等,都将对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来重大机遇。“十三五”期间,江苏中小企业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需要更加全面、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与责任意识;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强化转型发展与创新意识,加快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促进互联网和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竞争新优势。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政策落实,改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培育和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全省中小微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全省中小微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建设新江苏、迈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支持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做优做专做精做强。
       ——创新驱动、创业带动。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众创促创业,以众智促创新,培育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和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创业创新支撑体系。
       ——专精特新、协调发展。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等产业组织变化新形式,引导中小微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为结构调整,抢占制造业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集聚集约、绿色低碳。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引领,强化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推进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集群转型,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分类指导、开放共享。因地、因企和不同发展阶段,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倡导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集成和引导各类政府和社会化服务资源,协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小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全省中小微企业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集聚特色更加鲜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三五”末,全省中小企业数达到250万家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超过5万家,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比重突破65%。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设50个“创新之家”、100个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培育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十三五”末,中小微企业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达到70%以上,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业、新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出占全省同行业比重均达80%。
       ——集聚发展更加明显。到“十三五”末,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达到200个,超百亿元的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35个。重点培育5-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星级)平台,推进服务平台由数量扩张向服务质量提升。各类示范平台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区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业务规模50亿元以上的龙头融资担保机构。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发展活力。
       加强创业创新资源整合。发挥各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服务联盟作用,集聚更多创业资源服务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成效。采用“互联网+创业基地”、“互联网+创业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建设一批智慧型创业服务平台。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加快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邦等新业态和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政策集成和部门间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效应,通过线上线下、孵化与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加快培育创业创新载体。省市合作共建一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培育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示范基地城市,推动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示范基地城市实施方案和实施项目,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总结经验,借鉴国家部委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建设思路,探索建设一批江苏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县(市区)。
       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挖掘创业创新优秀人才项目,加强项目服务,总结一批创业创新典型案例,支持一批示范项目,大力开展创业创新辅导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二)支持做优做强,提高竞争实力。
       实施“小升规”培育计划。省市合作,在全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进规划培育计划(简称“小升规培育计划”),对小微企业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推动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研究出台支持“小升规”政策措施,每年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加以培育扶持和跟踪服务。
       改造提升一批小微企业进规模。对年营业收入尚未达到规上企业条件的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具备做优做强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及智能装备,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小微企业上规模。
       整合带动一批小微企业进规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支持一批中小微企业加强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通过大企业的项目带动,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兼并重组、联大联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围绕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组建协同创新组织。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技术改造、研发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
       强化政策扶持。发挥各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强化对“小升规”企业重点服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对列为培育对象和新上规模企业的信用评级服务,提升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小升规”企业与投融资机构合作对接活动,搭建“产业、技术、资本”对接平台。
  
       (三)加快结构调整,增强优化供给。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企业全产业链整合优化。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智慧物流、节能服务、制造服务、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拓展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和产品售后服务,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推动企业聚焦智能制造。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支撑,发展智能装备,推动智能制造。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创新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协作配套能力。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围绕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嵌入式控制系统、系统协同技术等智能化制造技术。加大信息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的全面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的嵌入式应用,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建设创新载体。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自建或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形成的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鼓励中小企业参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争创知名品牌。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做强核心业务,争创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和品牌。创建区域品牌。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强县(市、区)、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创建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区域品牌、新兴产业区域品牌。强化品牌保护。建立和完善品牌维权体系,有效遏制侵权行为,激发品牌发展活力。

       (四)培育专精特新,增强示范引导。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通过示范引导、强化服务和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深藏在产品价值链中的“隐形冠军”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形成和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优势企业。
       打造“专精特新”产品。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形成“专精特新”格局。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攻关联盟”。聚焦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跨界联盟等方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行业咨询和诊断,帮助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加强科技情报机构和产业研究机构合作,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送技术信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消化吸收自主研发项目。

       (五)促进集聚集约,实现绿色共享。
       引导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间联合组建产业联盟等新型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与产业集群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开展经贸技术合作交流。以培训、研讨、展览、项目对接等方式,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和共享,逐步实现从立足本区域向聚合国内外优势资源集约集聚发展的跨越。
       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产业集群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推行高效率、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制造模式,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
       提升集群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增强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协作联系。加强专业化协作配套,将中小企业纳入龙头骨干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等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企业。
       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品创意、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检验检测、教育培训、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发挥集群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为集群中小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建立集群内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在高端智能装备、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品牌纺织服装、医药健康等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在品牌经营等环节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实现从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向具有国际较强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跨越。

       (六)推进两化融合,加强协同发展。
       推动小微企业互联网应用。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实施互联网技术运用推广行动,通过云服务平台,“上网触电”,推动小微企业互联网应用。
       强化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互联网+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站。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开展数字企业创建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
       开展新模式新业态培育行动。在开放式研发设计、网络化新型制造、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小微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实训基地,帮助小微企业构建新型生产体系,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实施小微企业“创新之家”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依托产业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一批智慧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七)改善融资服务,拓展融资渠道。
       创新金融产品。加强政银企合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担保物范围,推广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创新贸易融资手段,将信贷产品、理财产品、资金结算、电子银行等产品有效结合,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上市融资,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育成体系与工作机制,大力培育后备上市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强化项目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施信托计划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完善风险投资引导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对创业期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中小企业法人产权交易试点和股权融资试点,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引导市县建设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平台,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依法合规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完善担保体系。通过控股、参股、增资等方式,培育一批专注小微企业、资本规模较大、风险管控能力强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设立省级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着力构建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创新业务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集合债券、增信集合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等直接融资担保业务。探索开展互联网融资担保业务。

       (八)加强市场开拓,推动开放发展。
       构建境外发展载体。创新和探索代表处建设机制,结合省情实际,策应一带一路战略,在重点地区增设中小企业境外代表处。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整合资源,加快布点,形成服务网络,着力构建我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境外服务体系和发展载体。加强驻外代表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走出去”组织化程度,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快构筑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组织江苏企业参加“中博会”及国内重要专业性展会,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挥驻外代表处、境外发展载体和各类经贸合作平台作用,开展产业经贸合作交流对接活动,引导企业落户,推动产业投资发展双向融合。组织开展苏商边贸行活动。策应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用好沿边开放政策,加大对周边国家(地区)市场拓展力度;面向东盟、中亚和远东,谋划开展苏商边贸行活动,加强沿边开放城市经贸交流活动。
       推动中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搭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加快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提供安全、标准、定制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引导中小微企业积极融入行业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发挥在产业链中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商务模式,扩展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九)加快人才培育,凝聚智力支持。
       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思维的领军型企业家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组织优秀企业家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系统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赴知名企业、典型企业参观考察,提高战略管理、运营控制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优秀企业人才的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能力全面提升。
       着力培养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人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分专题模块化培训,提高中小企业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开展面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等专题培训。
       广泛培训专业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开展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品牌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重点专业领域培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围绕鼓励创业和提高创业成功率,开展创业培训,引导中小企业创业人员提高创业技能,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每年培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20万人次。 

       (十)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体系布局。强化3大网络化体系建设。一是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研究企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把政策和信息服务作为服务中心开展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色服务,全面推动各级服务中心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为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二是完善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与服务进入一个新阶段,整合各类窗口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三是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着力推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示范平台。
       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推动实施3大计划:即:中小微企业服务联盟推进计划、服务平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服务平台品牌培育计划。对接中小微企业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引导政府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协同开展服务活动。
       强化重点服务。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组织实施“助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百千万服务工程”。组织实施“中小微企业管理提升十百千万行动计划”。支持和鼓励中小微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管理模式创新。引导中小微企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支持一批专业化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开展小微企业管理诊断、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管理。
       贯彻落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引导和支持协会、商会、服务联盟以及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带动全省百家服务示范平台,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覆盖面,以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突出服务初创型、成长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年度开展千场以创业、咨询、信息、技术、融资、培训、市场、法律等为重点的专项服务活动,为全省万家以上小微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提高中小微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中高级管理人才,推广优秀管理创新成果,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引导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每年培育评定“江苏省十佳管理咨询服务机构”、100家“江苏省中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培训1000名中小微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带动和实现100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全省中小微企业的运行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建立完善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联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引领、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组织推动、指导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及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协会、商会的积极性,在全省形成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抓好政策落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和国家及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督查力度。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新政策,重点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培养和引进中小企业人才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清理涉及中小企业的各项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并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审批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三)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应对和化解中小企业运行中的要素制约矛盾。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规模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和重点用于促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专精特新、协作配套、扩大就业等转型项目和企业。强化协调服务,积极搭建银政银企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探索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参与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融资。
       (四)做好统计监测。建立健全适应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新统计制度,建立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小微企业监测分析。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数据库建设,推进统计资料完整化、数据传输信息化、运行分析前瞻化。

上一篇:江苏省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
下一篇:江苏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