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通过执行第一个江苏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制造业规模总量、结构水平实现明显提升,新型工业化框架已经拉开,内生动力显著增强。2012年,苏北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835.1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0.2%,五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7%,快于全省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809.5亿元,占全省比重达15.12%,,比2007年提高10.6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4849.7亿元,增长27%以上。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苏北工业经济总量虽然快速增长,但人均水平较低,产业配套协作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带动性强的重大龙头项目;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单位产出对要素供给的依赖程度较高,资源要素节约利用意识仍需提高;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周边地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纲要》强调,苏北地区要加快沿海经济开发,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集约发展,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做优做精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有长期市场和关键技术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成“先进制造引领、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苏北新型工业体系。到2017年,苏北地区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末降低20%;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强度比2012年末提高20%。为此,《纲要》提出要坚持“五个注重”,一是注重突出区域特点,实施科学布局;二是注重壮大主导产业,提高支撑能力;三是注重创新能力建设,促进转型升级;四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集约发展;五是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策引导。
《纲要》从“一市一策”的角度,提出了苏北五市具体的发展重点,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徐州市要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培育壮大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建设“焕发新实力、彰显新优势”的徐州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连云港市要积极发展炼化、冶金等临港工业,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大型现代海港工业基地。淮安市要加快优势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台资集聚、浙商投资、闽商投资“三个高地”,加快建设“中国新盐都”。盐城市要着力引导汽车、装备、纺织等支柱产业向高端环节发展,加快发展石化、造纸、风电等临港产业,打造带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宿迁市要抢抓宿迁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的机遇,发挥资源、生态综合比较优势,释放后发潜力,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
《纲要》围绕目标定位,从分类指导的角度提出,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八大工程”。一是重大项目推进工程。要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带动苏北地区工业规模倍增、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二是南北产业转移工程。积极引导区域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协作,进一步促进苏南、苏中地区与苏北地区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三是特色基地建设工程。以特色产业基地为重要抓手,发挥当地特色优势,促进苏北地区工业集聚集约发展。四是园区功能强化工程。以各级各类开发区以及产业集中区为载体,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平台建设,提升载体功能。五是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强大型企业,做精中小企业,为苏北地区发展积蓄后劲。六是科技创新支撑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七是可持续发展推进工程。在存量上加强技术改造、加快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在增量上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少、增加值率高的项目,努力构建支撑苏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八是配套功能完善工程。坚持综合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市场、物流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服务体系建设。
《纲要》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高效利用资源、强化服务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支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对苏北发展、沿海开发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优先列入省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统筹运用各类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向符合规划产业导向的重点技术改造、研发创新、节能减排、兼并重组、两化融合等项目倾斜。实行用地倾斜,对产业政策鼓励、符合有关条件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整合高校学科资源,形成服务沿海开发的产学研联盟。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