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苏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江苏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4-20 10:02:59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省汽车产业坚持开放性调整,重组并购,内联外合,引进战略投资,呈现发展快速、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至2015年底,全省汽车工业拥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893家,资产总计5340.4亿元。201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8.9亿元,是2010年的2.21倍,年均增长17.21%;实现利税总额1021.29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35%;汽车产量189.38万辆,是2010年的1.84倍,年均增长13.03%,其中乘用车产量175.79万辆,是2010年1.97倍,年均增长14.51%,乘用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86.4%提高了2015年的92.8%,SUV、MPV占乘用车比重由2010年的8.6%提高到了2015年的18.5%。我省客车产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18%,我省专用车生产企业100余家、占全国的1/9,年产销专用车占全国10%以上,汽车起重机、登高消防车、高速公路清障车等重点产品在细分领域综合实力名列前茅。
  (二)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2015年全省产销新能源汽车超过3.2万辆,同比增长450%,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同比增长300%,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整车研发制造为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研发能力持续增强,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整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先企业。
  (三)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全省获批的29个汽车产业基地约占规模以上汽车企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南京、盐城、扬州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蓬勃发展,重点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车型,产销量增加迅速。2015年三大乘用车生产基地共生产乘用车162.6万辆,占全省乘用车生产总量的92.5%,占全省汽车生产总量的85.9%。东风悦达起亚第三工厂投产后,产销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型乘用车产量进入国内前10。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名爵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产销规模迅速扩大。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新桑塔纳全年产量突破30万辆,一直稳居国内细分市场前3名。苏州金龙公司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客车行业前三甲。
  (四)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研发能力较强,众多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国际跨国公司配套体系,与通用、福特、标致雪铁龙、德国大众、宝马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配套合作关系。零部件利润总额和总资产利润率均排在全国前列,零部件生产集群化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了13个零部件产业园区。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离合器、汽车轴承、防抱死系统、汽车减震器、照明仪表、尾气过滤器等。一汽锡柴制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奥威重型柴油机,市场保有量行业领先。无锡威孚生产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产品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十二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朝着结构优化、水平提升的方向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是面对未来的挑战,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自主品牌乘用车龙头企业。二是乘用车产品以中低端为主,缺少附加值高、技术水平高的高端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汽车能效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新能源汽车仍处于政策驱动期,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

  二、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汽车产业面临重大变革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制造过程、消费趋势、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重塑。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新能源汽车将大规模替代传统燃油汽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互联网等造车新势力大举进入汽车行业,传统汽车企业和新进企业竞合交融发展;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增大,汽车共享、分时租赁等新型汽车消费模式不断涌现,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围绕用户便捷出行、智能充电、高效工作、生活娱乐等多种需求,新的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实施汽车产业提升战略,意在巩固和扩大竞争优势,强化主导地位,一些发展中国家发挥劳动力成本和市场潜力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分工,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二)江苏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省汽车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一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当前,我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动力蓄电池产业链日趋完善,支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发挥我省制造业的综合比较优势,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需求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发展空间。我国汽车千人拥有量已超过100辆,比“十二五”初期提升了三成,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汽车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中高端产品需求持续扩大,维修保养、金融保险、二手车等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共享出行、互联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渐成规模。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推动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多维度创新发展。三是国内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将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转变以行政许可为主的产业管理方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重点、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法制化管理体系,形成与资源、环境、交通和谐发展的汽车社会。四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十三五”期间是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五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国家战略新要求,必须正确把握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夯基础、补短板、增动力、求突破、促转型,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强省。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等部署要求,以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主题,以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以优化结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汽车从安全、环保、节能向绿色、智能、共享全面升级,由单纯交通工具向智能化生产生活载体转变,制造、服务模式向多元化转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和品牌,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完善创新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根据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
  ——绿色智能。主动适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汽车,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涵盖汽车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智能产业体系,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化。
  ——协同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统筹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汽车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制造向服务型、智能型制造转变。
  ——和谐共享。加强法制保障,进一步规范汽车生产、使用和服务,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产生活需要,加快推动汽车由单纯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化生产生活载体,促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提高汽车使用、通行效率和道路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产销规模稳步扩大。至202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汽车整车年产量超过260万辆,其中乘用车235万辆,商用车25万辆,汽车产销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5%。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企业1家,年产值超500亿元企业3-5家,行业细分市场进入全国前十的整车企业3-5家。
  ——产品结构更趋优化。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产量达10%以上,其中新能源客车占客车产量50%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产量比例大幅提升。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明显提升,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汽车初步具备商业化条件,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取得突破。
  ——能效水平明显提升。汽车燃油经济性显著改善,能耗水平明显降低。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水平达到5.0升/百公里,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汽车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电池组合系统;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纯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400公里左右。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进度。推动轻型载货汽车和专用车的电动化,提高车型续航能力,满足城市物流配送和市政环卫等专项作业的需求。
  加强对新型充电设施及装备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对关键技术的检测认证办法、充电设施消防安全规范以及充电网络监控和运营安全等方面给予科技支撑。支持企业探索发展新的充电模式,实现更安全、更方便的充电。
  (二)高效节能汽车
  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三)智能网联汽车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抓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通讯、操作系统等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车载环境感知系统和智能车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网络汽车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智能网络汽车大数据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及智慧城市等的协同机制,探索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
  (四)关键零部件
  着力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和水平,增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新型发动机控制系统、变速箱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电子驻车等汽车电子系统。利用新材料、轻量化设计等最新技术,提升汽车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改造提升整车、汽车碰撞安全性、平顺性以及排气净化、能耗及抗干扰检测技术等。为特种车辆提供高性能、长寿命的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压件、轴承、智能控制系统等基础零部件和核心技术。

  五、主要任务
  (一)更大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围绕动力电池、高效内燃机、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联合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矩阵式的研发能力布局和跨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重点企业开展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大力研发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制定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着力攻克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全局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攻克系统集成、轻量化材料、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等一批基础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共性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带动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科技、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技术和产品的成果转化,夯实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推进汽车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产业化。
  (二)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优化乘用车、客车产品结构,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降低产品能耗,提升产品档次。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加快开发中高级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多用途汽车(MPV)和新能源乘用车,形成系列化产品。以高空作业车、运钞车、环卫车、特种运输车等专用车优势产品为基础,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丰富产品功能,持续提高产品性能,加强专用作业车辆研制,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企业影响力。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各类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和合作,提高产业规模效应和整体协作能力。重点打造南京、盐城、扬州、苏州、镇江、常州为重点的乘用车产业集群,以南京、苏州、扬州等为重点的客车产业集群,以南京、徐州为重点的载货车产业集群,以徐州、苏州、淮安、盐城、扬州、镇江为重点的专用车产业集群。
  支持推动企业有序重组整合。深化企业改革,鼓励企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经营发展,鼓励和推动企业实施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做大做强。鼓励汽车产业链内以及跨产业的资本、技术、产能、品牌等多种形式和模式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汽车咨询服务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构建科学、合理的汽车产业结构体系。
  (三)有效推进汽车跨界融合发展
  建设跨领域发展新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汽车与信息、通信、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汽车企业与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企业联合进行“双创”平台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汇聚各类创新资源,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跨领域大数据平台等领域,协同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协同和成果共享,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系统、增材制造装备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加快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一致性保持能力,实现柔性制造。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深化互联网应用。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协同平台,提高数字化设计水平,强化整车和零部件协同开发,强化开发与制造、服务的协同,形成“研发-制造-服务-研发”的闭环系统,提高产品研发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鼓励产业链合作,加速推进车联网的应用。
  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倡导汽车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创建生态设计绿色示范企业。开展汽车制造装备绿色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汽车产业链,鼓励汽车设计、制造应用可拆解、可回收结构和材料,提高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率。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培育2-3家再制造基地型企业。
  (四)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大力推动动力转型升级。开发新一代动力电池、充电技术研发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快车用动力系统的转型。建立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体系,培育示范工程。加快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力度,提高公车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运营,加快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施基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新能源汽车配额管理制度。
  加快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实施建设和运营、整车租赁等服务领域。加快建设以住宅和办公场所充电为主,城市公共充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电为补充的充电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城市及城市间智能充电服务平台和城际智能充电网络。建设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和运行监控网络,建成覆盖运行车辆、充换电站、服务设备的大数据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信息交互和智慧服务,为用户使用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互联网”业务新模式,推进租赁业务与现代信息平台融合,支持充电装备企业开展充电设备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模式,在个人领域探索分时租赁、车辆共性、整车租赁,以及按揭购买新能源汽车等模式。
  (五)着力推进品牌质量建设
  加快提升汽车产品质量。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装备等,提高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使其达到国际标准。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
  加强品牌培育。引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鼓励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提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支持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六)不断提高产业国际合作水平
  坚持把国际化发展作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国际合作水平。鼓励优势企业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情况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先从贸易出口和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条件成熟时进行本地组装和建设生产基地,最终实现生产、研发、采购等的全球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研发合作,积极运用国外优势资源设立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合作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建立会商机制,统筹协调汽车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成立省内汽车行业专家、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决策咨询专家组,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实施等提供咨询指导,推动行业交流和合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对汽车产业重大投资项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省级财政资金继续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补贴。贯彻落实好国家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关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三)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发展汽车金融,扩大消费信贷、融资租赁规模,构建汽车购买、使用、维修置换和报废回收全方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节约型、共享型汽车及零部件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商务和在线信息服务。改善汽车消费环境,降低公路通行费用,清理乱收费现象。积极构建智能道路交通体系,优化路网结构,促进城市道路的有效利用。改善城市静态交通,促进停车场与道路建设相协调,积极发展重点区域、交通换乘地公共停车设施,积极开放和有效利用现有停车资源。加快推进汽车行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跨地域的信用奖惩机制。
  (四)强化人才支撑。吸引高层次的海内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人才,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队伍。支持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需高级技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为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上一篇:江苏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8-2020年)
下一篇: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